每一台手术都是一次生命的博弈,而麻醉医生是手术团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麻醉科是全院实施手术的“战场”,重要的是“生命支持技术”是麻醉医生的基本功同时也是强项,承担着术前的评估与准备、麻醉实施、维持、管理、术后复苏及镇痛等职责,确保每一位患者手术安全,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张业才每天的工作亦如此。
今年,医院的第三十个年头,也是他成为麻醉医生的第二十八年。像往常一样,张业才早早地来到了科室,按照操作流程要求,佩戴好口罩帽子,穿上洗手衣,进行常规洗手消毒后,开始为今天的第一台手术做准备。
虽然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生涯,每一项规范的操作流程,张业才早已烂熟于心,但他每天还是会仔细地核对环节,因为每一个手术病人生命安全都容不得半点马虎,这也是一名合格的麻醉医生的基本素养。
01外科医生“改行”成为麻醉医生年,刚刚从大理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张业才分配到了医院医院,成为了一名外科医生。
当时的医院麻醉技术满足不了外科手术的需要,医院外请麻醉专家过来帮忙。基于这种情况,院长找到了已经在外科工作一年的张业才,想让他转岗麻醉专业。“既然这样的话,那我就努力试试。说实话,当时我心里是有点犹豫的,医院的实际情况,外科的发展需要更强的麻醉技术支撑,还是想咬牙去尝试一下。”张业才说。25岁的他来到昆明医院进修学习,对于非麻醉“科班”出生的他来说,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初来乍到的张业才在麻醉科和外科重症监护室轮转学习。24医院,认真学习,积累实践经验。两年后,医院,正式投身麻醉专业工作。“当时院长问我,你能不能独立完成。”“我说,可以!”短短的两句话,背后包含了张业才多少个夜以继日的努力,医院的他便出色地完成了本院两例麻醉手术:一例是前列腺腺癌的麻醉,另一例是4.8公斤子宫肌瘤的麻醉。这两例医院告别了外请专家做麻醉手术的时代。有了第一次的“破冰”,张业才对于麻醉科的各项操作越来越娴熟。“我的成长,离不开麻醉及重症医学前辈们的指导,从小手术到危重手术,前辈们倾力传授经验,让我快速成长起来。”他谈起那段学习经历,仍旧感慨不已。
02和病毒跳“贴面舞”的舞者如果说现在的医生是刀尖上的舞者,那么麻醉科医生,就是在刀尖上和病毒跳“贴面舞”。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张业才为右四)年9月1日上午15点12分,作为麻醉科年龄最大的张业才接到了支援瑞丽抗击新冠疫情的通知,要求18小时后集结出发。“收拾行李,准备出发,家里有没有困难?”“好的,没有困难,马上收拾行李。”面对新冠疫情,他主动请缨,毅然选择了逆向而行,临危受命,他没有丝毫犹豫,没有丝毫顾虑。他爱人也是一名医生,医院值班,两人没能见上一面,只是电话里做了一下简单的道别,张业才毅然决然地投身到这场保卫战中去,带着院领导的嘱托,带着家人的担忧、期待,以副组长的身份带领团队踏上了征程。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早上8点,飞机从长水机场起飞,下午2点,张业才和他的同事医院——医院。“因为当时情况比较特殊,医生极度缺乏,所以到了那边以后,我们就直接培训上岗了,饭都来不及吃上几口。”张业才说,医院后,在培训不足4医院工作。他本人更是主动请缨上第一个班,直接投入战斗。而在耳鼻喉科医生缺乏的情况下,他们麻醉医生毫不犹豫地兼职承担了住院患者核酸采集工作,为了保证核酸标本采样的准确性,避免患者洗漱以后影响核酸标本的准确性,最终经过申请商定,将原本定于每天早上8点的采样时间改每天早上6点半,待当天下午核酸数据结果出来以后,反复核对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上报医务科、指挥部。
据了解,医院的重症及危重症的病人普遍存在肺部严重病变的情况,呼吸困难,需要通气治疗。在无创呼吸机不能满足病人病情需要的时候,则需要进行气管插管。但是,在口、鼻腔附近进行近距离插管操作时,患者的呼吸道会喷射出大量的病毒气溶胶,被感染的风险极大。面对这种情况,张业才和麻醉科医生没有丝毫犹豫,主动承担了风险最高的工作,他们在含有高浓度病毒空气中与肺炎病人面对面,在保持不到10厘米的距离,为其麻醉、插管,被医院同事称为“插管敢死队”。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我就说我来!”“当时考虑的是可能我比其他医生可能资历老一点,尽量在里面待的时间短一点、手术顺利一点、手法轻柔一点,确保一次性成功。”张业才说,才到瑞丽的第三天,他们就遇到了一例由于德尔塔毒株造成心肌损害比较严重的42岁新冠患者。当时,患者心率跌至每分钟40次,如果再往下掉,很有可能会停。专家组的成员结合患者的情况进行讨论,决定为患者进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考虑到患者的实际情况,他自告奋勇接下任务。整个穿插时间不能超过两分钟,如果这段时间不能完成操作,不但会对患者的脏器造成负担,长时间暴露在高浓度病毒空气中对医生也是一种危险。成功完成手术后,张业才亲自在危重监测病房监测、调控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维持患者水盐电解质、酸碱平衡,做好呼吸道的管理工作,并做好患者心理疏导、安抚工作,直至患者出院。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对于新冠病毒感染的产妇,他主动上报医务科为患者开展无痛分娩,做好剖腹产的麻醉工作,体现了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人道主义精神,医院的好评。他主动和医务科及相关职能部门提出整改核酸标本采集、转运流程,以书面形式上报医务科并亲自督导完成整改了转运流程,大大增加了核酸标本转运过程中的安全性。在抗疫期间,张业才关心队友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保护好队友的身心健康,实现了“零感染、零死亡”的目标。他平均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连续奋战64天,圆满完成抗疫的光荣任务,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抗疫答卷”。张业才本人也被中共德宏州委,德宏州人民政府聘请为德宏州抗击新冠疫情智库专家,授予“英才兴边”称号。
03手握生死线技术从经验到精准张业才认为,一个成熟的麻醉医生应该是一个全科医生,熟知各科知识,这样才能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准确判断病情,及时调整麻醉方案。
麻醉医师又被称作手术室里的内科医师。他们需掌握基础医学理论和麻醉学理论知识,熟悉与麻醉相关的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影像、检验等学科知识。还要有应急抢救能力,需熟练掌握各种麻醉技术确保患者手术无痛、安全,使外科手术顺利进行。利用先进仪器时时监护患者生命体征、调控麻醉深度,进行液体治疗,增减麻醉药物剂量与种类,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同时保证患者安全与舒适。
作为一名麻醉医生,张业才每天平均需要完成7台外科手术的麻醉与监护。有时候甚至多达11台。事实上,这样的工作安排他习以为常,张业才的“一般工作时间”是一周五天,朝八晚八。平常周末手机随时待命,医院加班。平均一周工作超50个小时以上,一干就是30年……在麻醉科这个岗位上,他从小伙子坚守到知非之年,工作强度和时间可一点儿没下来。
“其实这样的工作量不算啥,我记得我做过最长的手术是从早上8点到凌晨2点。”张业才说,年的时候,他和同事一起做了一例门奇断流手术。因为是在肝门区手术,所以对于麻醉医生的要求格外严格。经过术前综合评估,该患者风险较大,在医院和家属的强烈要求下,经过整整17个小时的努力,患者全身出血量达到了毫升,按照当时患者的体重来算,已经达到了全身几遍换血。最终这名86岁的患者经过14天的休养,成功站起来了,日常生活完全自如。
“手术时不觉得累,当时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患者的监测处理上,手术结束直接累趴下了,但因患者麻醉手术的成功充满了成就感。”据了解,麻醉状态下的患者,全靠麻醉医生监测,各种生命体征波动、所存在的高风险会让麻醉医生时刻精神紧绷,积极处理治疗。而一场复杂的手术往往耗时几小时到十几小时。
年,张业才独立完成医院首例锁骨上入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开展有创动脉血压连续测压监测,并在院内推广使用。医院作为以老年病、老年康复治疗为主的目前云南省唯一一家医院,手术患者老年人居多。对于麻醉医生来说麻醉的挑战性和特殊性可想而知,张业才说到:“一般的操作方式都是从锁骨下入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对于老年人来说,无论生理、解剖都可能存在不同情况的变异,有的颈内静脉已经闭塞了,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时多一个上入路的穿刺法,大大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有效解决外周静脉穿刺困难或配合程度较差的患者的治疗需要,术后维护方便,且维护费用较低,它具备安全、感染风险低、使用期限长等优点。术后患者可日常活动,无不良反应”。
守护在患者身边,是张业才的习惯。“患者可能和麻醉医生只有一面之缘,有的可能全程手术都没有看到麻醉医生的全脸。”张业才说:“严于术前、精于术中、保于术后”,麻醉医师需要做好术前“安检”,术中“生命支持、精准施治”,术后“快速康复”,这一趟“麻醉旅程”才算是安全落地。而无痛、舒适,让生命重获尊严感,这不仅是一台手术的麻醉意义,已经成为整体医疗的追求。自成为麻醉医生以来,张业才一直在积极推进麻醉舒适性、麻醉可视化、麻醉的精准性。年获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年先进个人,年文明职工奖,年抗击新冠疫情优秀医师奖。年履职考核优秀,年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发表论文九篇,其中一篇被SCI收录,专著三部,专利三项,市级课题三项。这一项项的荣誉更是他出色本领的见证者。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作为一名深受学生喜爱的麻醉带教老师,一名麻醉知识的传播者,相较于书本的麻醉知识,张业才更注重于学生的操作实践指导、抗压能力及医者情怀的培养。刚到麻醉科的学生,对整个麻醉操作流程不熟悉,张业才总是手把手指导,有部分常规操作不敢上手实施的学生,张业才就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同学,帮助其克服焦虑情绪。
四方手术间,三尺无菌台,手中一抹绿,无影灯下情。今后,张业才希望随着科技设备的发展,可视化技术不断应用于临床麻醉工作中,借助超声引导下、可视化神经阻滞技术,实现“指哪打哪”的精准麻醉。“麻醉学科的精准管理、麻醉深度监测、靶控输注给药、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精准麻醉的智能化等必将日新月异。促进外科快速康复、安全麻醉、学术麻醉、人文麻醉、品质麻醉,实现舒适化医疗是我们的追求”
昆明市总工会全媒体新闻中心
编辑:杨艳
文字:赵永丹
图片:魏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