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科疾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荆医耳鼻喉科医生充电5分钟,待机 [复制链接]

1#

23:00,一天的暑热已渐渐消散。医院手术室里依然如火如荼地忙碌着。

耳鼻咽喉科副主任鲁海涛博士和他的团队,正在进行一台耳内镜微创手术。患者是几天前鲁医院对口支援坐诊时遇到的。因为当地医疗条件有限,加上患者病情突然加重,鲁海涛在荆医为她安排了急诊手术。

而这已经是他们团队今天的第14台手术。

14台手术、15小时连续“作战”

早上查完房,8点半不到,鲁海涛就带着团队直奔手术室。

很快,第一台手术患者被接进手术室。接上心电监护、上麻醉,手术开始。伴随着监护仪的“滴”“滴”声,一切都井然有序地进行着。半个小时后,这台小儿扁桃体手术完成。

“别看只是小手术,对医生的眼力和手术的精准度有着很高要求,容不得半点懈怠。细节决定成败,我们要把每一细节都处理得完美。”鲁海涛说。

一天连做十几台手术,鲁海涛和他的团队从早到晚都保持着高度紧张状态。

饿了,就轮流到手术室的“私人食堂”吃饭。所谓“私人食堂”,其实就是手术室外休息区房间里的一张方桌,上面摆着可能已经凉透的工作餐。

累了,就趁着麻醉师打麻醉的间隙小憩片刻。地点可以是墙边、手术室内的踏脚凳上,或者休息室的单人沙发。

诚如鲁海涛所言,医生也是个拼体力的工作。见缝插针休息是每个医生的技能,大家都练就了随时随地都能扒两口饭、补一会觉“充电”的本事。“打个盹,上手术台又马上进入状态。”

时间在忙碌与充实中似乎过得特别快。当夜幕降临,手术间不再那么“抢手”,鲁海涛和团队终于可以分台了。两台手术并行,主刀医生完成了一台手术的关键步骤后,下一台手术的术前准备已经开始……

一天14台手术、15个小时连续作战,鲁海涛拖着疲惫的身体从手术间走出来,但脸上却洋溢着如释重负的喜悦。

或许,“医者父母心”这句话,只有亲眼目睹了患者的伤痛,只有亲身经历了手术台上的分秒相争,只有看到“起死回生”,才能有真切、真情的体会。

“越战越勇”的背后,是团队的力量

一早扎进手术室,等再出来时却已是披星戴月。这几乎是荆医耳鼻喉科医生们近来的一种常态。

一到暑假,儿童扁桃体、腺样体、鼻炎患者就成为该科的“主力*”。“还有不少病人算准了时间,在节假日里手术,因为这时候家里人有时间照顾。”

6月27日到7月27日,短短一个月,耳鼻喉科收治了名患者。在保障手术质量的前提下,科室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平均每个手术日完成手术超11台,手术几乎“不停摆”。

同样带队一天完成10余台手术的耳鼻喉科专家万俐佳表示,高效率的背后,是众多医护人员废寝忘食的付出。

精准操作、技术娴熟是保证快速高效手术的前提,团队间的默契更是必不可少。

麻醉科、手术室的通力协作,充分凸显出荆医作为湖北省区域医疗中心的多学科优势。延长手术间开放时间、对接流程顺畅、患者接送环节统筹安排妥当,这才确保了手术高效有序推进。

据荆医耳鼻喉科主任姜义道介绍,面对暑期集中手术的小高峰,该科有针对性的调整人员排班,并加强了手术预约管理,强调微创和快速康复理念。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缩短患者就医时间、减轻就医负担,同时提高病床周转率,让很多原先暑期手术排不上的患者,也能缩短等待时间。

考虑到儿童手术精细度高、耐受度差,为了给他们最好的呵护,科室还为孩子们量身定制了精细化治疗方案。

医、护与患儿家属一道细致完成术前标记;更加严格地术前评估、术中管理、术后观察;规划调整手术时间,一早一晚分流儿童手术,减轻患儿空腹状态下长时间等待手术的不适感;开展漱口比赛、图书栏等系列关爱患儿的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减轻孩子们住院的恐惧心理……

“越是在工作强度大的情况下,我们越要细心谨慎,确保安全、高效。”姜义道说:“满足患者就医需求,把实事办到患者心坎儿上,这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担当。”

(荆州日报记者匡奕君宗璇通讯员朱飞鲁萌涂伟胡艺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