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科疾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医疗新基建带来净化服医疗设备信息化等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正规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报告出品方/作者:国联证券,郑薇)

1多而不优,优质医疗资源是未来建设主题

随着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对于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越强。回顾我国医疗资源建设的历程可以发现,虽然医疗投入大幅增长带来医疗资源的极大丰富,但并未满足人民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由于我国特殊的体制,医院将长期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但在建设过程中,政策有摇摆。后疫情时代,重新确立了医院是优质医疗资源的提供方。

1.1医疗需求大幅增长,优质供给不足成为主要矛盾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作为刚性需求的医疗投入持续增加。从到年,人均GDP增长了82倍,人均卫生费用增长了倍;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例由3%增长到7.1%,政府、社会和个人在医疗领域的投入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年后政府医疗支出的增长带动医疗资源的大幅增长。年后,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支出投入增速和社会支出增速长期高于个人支出增速,考虑到政府投入中有较大比例资金会投入到医疗机构建设,这一时期我国医疗资源得到了大幅增长。医院数量增加了2倍,医院数量增长了3倍,医院增长了2倍,医院增长了5倍。可以看出医疗资源的增加主要集中在医院和医院,其中医院数量最多,占比34%,增加幅度最大,医院仅占医院总数的8%,过去40年更多是在填补基础医疗不足,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现阶段医疗体系的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与优质医疗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虽然我国建设了大量的基层医疗资源,但并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医院的门诊量和入院人次长期保持相对不变,而医院和医院的门诊量和入院人次则在持续提升。尤其是年,首先是医院的门诊量超过了医院的门诊量,其次在年医院入院人次超过医院门诊人次。医院数8%医院医院门诊量的60.57%,医院入院人次的58.19%。医院门诊人次和入院人次的增长代表了人民对医疗的需求开始升级。

对比来看现阶段中国医疗资源不多且不优,医疗资源建设任重而道远。改革开放后的卫生投入使中国人均床位数也迎来快速增长,-年千人床位就增加了近2倍,虽已超过美国,但距离德国、日本、韩国仍有差距;医院数量也远远少于德国、日本、韩国。同时以ICU床位为例代表的优质医疗资源仍然紧缺,预计中国每十万人ICU床位7.0张,远低于德国的33.9张和美国的25.8张。

1.2社会主义制度下需要以医院为主的医疗服务格局

特殊市场需要特殊的医疗服务体系。各国的医疗服务体系中,政府和市场作为两个重要的角色参与其中,但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不同,政府和市场所起到的作用不尽相同,因此也诞生了不同的医疗保障模式和不同的医疗服务体系。但由于医疗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供需双方具有信息不对称的特点,因此完全市场化成了推高费用的原罪。因此为了实现医疗的服务可及和费用可及,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需要建立以医院为主体,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

社会和文化影响医疗服务体系的格局。一方面是中国作为亚洲国家,与日本、韩国一样,面临着或将要面临严重的老龄化问题,老人的支付能力差,需要公立体系完成保基本的任务,另一方面文化上东亚国家居民普遍对国家保障的依赖感较高,具备统一的社会保险支付方,与之相对应的是覆盖全国、提供平价医疗服务的公立医疗服务体系。政策决定医疗服务体系格局。年6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明确指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坚持以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为补充。政府举办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在基本医疗卫生事业中发挥主导作用,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可及。

1.3后疫情时代,重新明确医院为优质医疗资源的建设主体

四十年改革开放,公立和民营交替发展

-年我国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的核心放权让利。由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财政紧张,对医院的经费支持不足,医疗体系发展缓慢。为了破解这一僵局,这一时期中国医疗改革的主体思想是在政策上对医院放权,给政策不给钱,激发医院经营的自主权和主动性,医院自主发展。医院快速发展,而社会办医相对发展缓慢。由于医院具有设备、医生和品牌优势,这一时期,医院得到了快速发展。虽然年,国务院批准了原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奠定了之后中国医疗服务体系内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础,社会办医开始走上历史的舞台。但由于有较多的隐形门槛,社会办医一直发展缓慢。

-年,疫情促使中国改善了卫生支出结构,但未改变医院运营逻辑。由于年中国发生了大规模的SARS疫情,医疗资源不足不均不好的问题暴露出来,卫生支出中政府财政支出占比较低的问题也得到了政府的重视。疫情后政府在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领域的投入开始加速。但医院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导致医院趋利性明显,“以药养医”问题突出,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年:社会办医乘政策东风得到快速发展。年新医改,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社会办医的支持力度。对于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的主体思想虽然是以医院为主,但考虑到医院的公益性,明确控制医院的规模,通过改革实现医院回归公益性,完成保基本的目的。

从结果来看,年至今,医院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医院的数量快速增加,并年超过医院,医院数量是医院数量的1.98倍。而医院因改制、医院“吞并”、托管经营、药企或上市公司并购等原因数量减少。

医疗资源供需矛盾仍然突出

中国医疗资源仍然不足。虽然经过四十年的发展,中国医疗资源已经有较大的幅度的提升。医院数来看,中国虽然已经超过美国和加拿大,但仍远远少于韩国、日本和德国,考虑到日本、韩国与中国的文化和老龄化程度有较大的相似性,中国的医疗资源建设仍然有较大空间。

社会办医发展未改变优质医疗资源不足的现状。医院床位数达到万张,非医院主要集中在一医院和诊所,尤其是床以下的医疗机构占多数。社会办医总体上量大质低,公立体系仍是优质资源的提供方,-年复合增长率为18.9%。

医院规模、床位数、医院数量、竞争力等方面,非医院仍处于劣势,缺乏优质医疗资源的供给。尤其是在年新冠疫情发生时,社会办医虽然也积极参与,如ICU病房和传染病病房等医疗设施,呼吸机和ECOM等专用医疗设备上,医院仍是主要的提供方和抗击疫情的主力。

以ICU床位数为代表的优质医疗资源,目前和欧美还有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美国、德国疫情期间,针对重症患者的医疗资源投入,反映了ICU床位等应急医疗资源的重要性,要达到美国,甚至德国的ICU床位标准,对应的床位建设还有空间。虽然-年医院的总数减少,但医院的数量呈现增加趋势,且增加医院,考虑到医院医疗设备、人员和设施的建设标准较高,医疗服务能力较强,因此我们认为社会办医经过十年的发展依然比较弱小,医院在优质医疗资源的提供上仍是占主导地位。从结构上看,中国优质医疗资源的分布并不均衡。优质医疗资源的供给与城市人均GDP和人口密度存在错配。东医院数量在全国排名靠前,而中西部地区优质医疗资源相对缺乏。

经济发展好、人口密度大的城市,对于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会提升。从数据来看,中国优质医疗资源的分布仍不均衡,尤其是深圳、长沙、成都、重庆、西安等一线城市医院医院覆盖人口数上远远高于其他一线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分布并不均衡,实现基本医疗服务的均等化,仍需政府财政发力。

后疫情时代,医院建设新高潮

疫情是政策调整的催化剂。虽然中国疫情防控总体上属于世界领先水平,新冠疫情加剧了医疗资源不足不均不优的矛盾,同时暴露了社会办医的发展不及政策发展预期的问题。后疫情时代,基于经济发展、社会民生和居民安全三方面考虑,中国均需加快优质医疗资源和健全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

基于历史的回顾和经验总结,我们认为国家对于社会办医的支持政策没有改变,但对于限制医院规划和扩张的政策出现松动。年2月9日,国家卫健委在回复《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号决议的答复》中,明确提出正在研究修订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科学医院医院的数量、规模及布局,合理调整医院的床位配置标准,支持部分实力强的医院在控制单体规模的基础上,适度建设发展多院区,发生重大疫情时迅速转换功能。

2“十四五”确定医疗新基建主旋律

市场普遍认可医药与政策强相关,然而我们复盘发现,医药具体政策落地会带来短期利空冲击,长期利好不明显。但是医药产业过去3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却与国家顶层思想具有强正相关作用。年具有历史里程碑意义,作为下个中国百年规划的元年,十四五规划是中国发展的顶层战略思想,医药相关部分规划需要重视。

2.1“十四五”医院建设蓝图,床位缺口超百万张

年是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下个百年计划的第一年,因此十四五规划是未来5年的核心战略。

“十四五”规划高屋建瓴,提出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强调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强化医疗中心综合水平,医院设施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资源的供给。并针对性的结合疫情,做到平疫结合改造。在重大传染病、国家医学中心、医院及每千人注册护士数等指标,提出量化目标,同比“十三五”规划,指标要求进一步提高。

每千人指标中,医疗卫生床位数、市办及以上医院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等指标,年均完成“十三五”规划既定目标,并定下年更高的目标。但现状距离目标,仍有距离,床位数有.6-.6万张的空缺,执业医师数,则有42万空缺,补齐公共卫生短板需求仍然存在。而以ICU床位数为代表的优质医疗资源,目前和欧美还有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

预计新建ICU床位占新建总体床位20-25%,在建设完成后,总体ICU床位占总床位占比有望达到3.48%-4.52%。

2.2政策切实履行,医院规划落地

年7月2日《“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中明确要求地方政府要切实履行公立医疗机构建设主体责任,加快未能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范围的市、医院建设,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力争实现医院,服务人口超过万的县有达到城市医院硬件设施和服务能力的医院。因此以医院为代表优质医疗资源建设将会加速。根据各个省市已经披露的规划,医院趋势明显,医院已经如火如荼的建设中,覆盖一线城市到三线城市,单个项目预计金额最高达到80亿元,预计最高床位数为4,张。

根据医院建设规划,在后疫情时期,医院床位数要求有望放宽,不再限制医院床位数的扩张。医院推荐床位数,“十四五”规划目标与“十三五”期间相比均有提高,后疫情时代,医院核心位置被强化,床位数的限制有所放开。(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2.3两种方式测算医疗新基建万亿市场空间

对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医疗新基建主要体现四点差异:1、加强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服务网络;2、医院为代表的城市网格化布局管理,其余医疗机构组成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3、设置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推动国家医学进步;4、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四个部分,分别有相应医疗基建费用。

财政支出数据测算新基建市场

医疗新基建分为年度规划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医院综合改革,以及“十四五”期间整体规划的综合医院高质量发展工程。基本公共卫生针对城乡居民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提供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含有重大传染病防控经费,-年,财政部下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分配分别为亿、亿和亿,目前已经披露年的费用为亿,综合每年费用约为亿;医院综合改革涉及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医院等方面,每年资金约亿元。综合医院高质量发展工程主要包含区域医疗中心、省域医疗中心建设。

医院规划测算新基金市场

综合两种测算方法,我们预计医疗新基建市场容量在8,亿-11,亿之间。仅仅有政策和指导文件,不足以说明医疗新基建的趋势,我们选取了三组数据来佐证新基建的趋势。

1)根据中国建筑财报披露数据,年和上半年,医疗设施类建筑新签合同额分别为1,和1,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8%和.6%。预计全年有接近亿的新基建合同额,增长趋势强劲。

2)根据瑞恒达招投标网站的数据,医疗新基建年与年相比提升77.3%,至年间,复合增长率为29.0%。

3)灯床塔的安装,涉及到房屋结构的加固,属于嵌入式医疗器械,在医院建造早期进院,根据迈瑞Q3灯床塔的销售我们预计迈瑞21年灯床塔的销售额,受益于新基建,有望大幅增长。

4)华康医疗,从事院内净化系统业务,医院,属于刚需工程,在建设阶段便需规划、招标,各地医院数量的增加,相应医疗净化工程需求也随之增加。截至年10月,华康医疗在手订单相比20年增长40%,而全年增速有望更高。

2.4基建资金到位,卫生人才补助翻倍

医院的建设涉及到资金、医护人员的支持,也是市场对于政策落地的顾虑,通过梳理披露政策和资金情况,我们对两个方面分别归纳。

基建资金

新冠疫情持续两年多时间,全国积极抗疫,将疫情控制在低水平,但也带来大量抗疫相关医疗经费的支出,是否还有充足的经费进行医疗新基建?

根据国家医保局披露数据,年基本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总收入2.87万亿元,总支出2.40万亿元,年末累计结余3.61万亿元,同比年结余3.15亿元,增长14.6%。综合费用情况,抗击疫情消耗的卫生经费依然是可控的。

医护人员

医疗人员的培养,相对其他领域,周期更长,尤其是以全科医生为代表,普遍在5-7年以上。年,医疗系统核心的全科医生总数达到40.9万,较5年实现翻倍,执业医师、注册护士和医学院招生数也呈增长趋势。-年间,医护人员总体的数量变化,在“非典”疫情后,医生和护士人数增速加快,疫情可能会加大对医疗专业人士的需求。

针对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开支,即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补助资金,稳步提升,21年相对20年增加.1%。补助资金投入到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及农村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七个方面,贯穿了卫生健康人才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人才使用四个阶段。

“十四五”描绘医疗新基建蓝图,医院规划两种方式测算,预计规模超万亿,与基建配套的资金和医疗人才均已部署到位,相关产业链有望从中受益。

3产医院建设

医院建设流程,可以分为医院立项,医院的定位、面积、床位数等关键指标,并作为后续项目经费的标准,基建经费主要来自财政经费,医院行政级别,对应不同的行政单位拨款,配合地方医疗相关债务进行补充。基建项目面向特定具有承建资质单位进行公开招标,包括土建、医疗净化、部分设备采购等,可以整体招标,也有各个部分单独招标,嵌入式等需要土建配合的医疗器械,也会在这一阶段明确需求和招标。完工验收前后,医疗设备按需求进一步进行采购。

医院建设周期一般在2-3年,以土建开始,也是项目投资占比较大的部分,普遍占35%左右;随着项目推进,净化、医用气体、医用废水、院内物流轨道等医疗工程项目开展,平均项目周期为6个月,占项目投资约20%,灯床塔、PET-CT等设备也在此时段进场;医院基础建设完成前,病床配套设备,例如监护仪、呼吸机、输液泵等会有对应招标工程,医院运营前,基础设备到位,设备类包括诊断、治疗和物资管理等,占项目投资约25%;医院,HIS和电子病例等信息化功能属于刚需,医疗信息化项目在更晚阶段实施,但设计、规划、走线等步骤需要在总体规划阶段落实,此部分占项目投资约15%。

3.1医院“骨架”,医疗工程质量是核心

医疗工程包含医疗净化、医用气体、放射防护、医院信息化、物流传输、污水处理等,其中医疗净化单价相对较高,一般占工程类70-80%。医疗净化为代表的工程是医疗新基建产业链最早的一环,新建二级及以上等级医院,需要在建设阶段便考虑医疗净化工程,各地医院数量的增加,相应医疗净化工程需求也随之增加。在疫情后,院内感染控制的重要性达到新的高度,除传统净化科室,其他科室,如检验科、产房、静配中心等也有净化工程需求。据测算,全国医疗净化系统约亿元,-年增长率保持30%左右,行业景气度高。

3.2医院“器官”,医疗设备提供功能支持

结合-年医疗基建、医疗设备行业营收(扣除耗材赛道公司)及龙头迈瑞营收增速曲线,我们发现,医疗器械采购滞后医疗基建1-2年较为明显,-年的医疗器械复苏,主要受益于-年的医疗基建。年医疗基建同比增速超过70%,年医疗器械行业采购增速有望加速,龙头迈瑞会是明显的风向标。

医疗新基建带来医疗设备空间,采用种不同方式进行测算,具体如下:方式一:根据各地医疗基建招标文件,假设医疗设备相关的采购费用,占25%,迈瑞可及医疗设备市场占比约20%。测算的迈瑞相关设备空间亿-亿。方式二:新增ICU床位需求26.3-37.3万张,平均每张ICU床位配备基础设备,折合为出厂价约10万元每床,市场为-亿。综合两种测算方式,新基建设备空间为-亿元。

3.3医院“血液”,医疗信息化实现互通有无

医院的医疗信息化建设晚于埋线,早于开业。医疗信息化市场正从政策驱动走向政策和需求双轮驱动的增长。政策方面:1)医院产生更新升级和新建的需求,主要的政策包括电子病历评级、医院评级、互联互通评级等;2)医疗新基建,主要带来医院的信息化需求,这一类的订单往往金额比较大、技术要求比较高,对厂商的要求也比较高;需求方面:1)DRGs/DIP医院经营压力的加大,医院对于信息化系统的可靠性、准确度和智能化程度的要求提升,对于电子病历、医疗大数据、智能决策等信息化产品的需求在增加;2)疫情的反复尤其是上海、深圳等医院短暂封院停诊,使得医院经营陷入短暂困难后,大医院的重要性,医院的订单需求也有明显提升。

医疗新基建利好医疗信息化行业头部及细分领域头部企业。现有医疗信息化市场较为分散,年国内市场前六市占率为48%左右,市场第一卫宁健康占比仅有11%。主要是中国有大量的基层市场,是销售驱动,对公司技术要求不高。但医疗医院,对技术要求高,对医疗信息化的建设经验要求高,行业头部企业及细分领域龙头更受益。

4医疗新基建相关公司分析

4.1华康医疗:院内感染防控龙头,医疗新基建推动成长

院内感染防控龙头,研发、设计、实施和运维一体化解决方案供应商:华康医疗致力于解决院内医疗感染防控问题,深耕医疗净化行业十多年,是医疗净化集成系统综合服务商龙头之一。业务覆盖净化系统研发、设计、实施和运维,以及相关医疗设备和耗材的销售,华康以质量、口碑、交付速度、研发等竞争优势享誉业内。年武汉疫医院建设,克服物资、人员缺乏等困难,从方案初始设计到竣工10天完成,缔造了火神山速度。受益于医疗新基建、院内翻新升级,院感市场有望快速增长:感染控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能有效降低院内感染,减轻病患痛苦,降低医疗费用,自2年国标建立后被国内广泛应用。医院对于感染控制的重视程度和标准全面提升,医疗净化系统应用场景从传统科室如手术室、ICU和消毒供应中心逐步拓展到生殖中心、检验科、实验室等领域,进一步打开市场空间。受益于医疗新基建、院内翻新升级,应用场景逐步扩大等因素,院感市场有望保持加速增长。

4.2迈瑞医疗:国内医疗器械龙头,新基建受益有望加速成长

多产线市占率领先,高研发投入新品迭代快:迈瑞在监护、诊断、超声产线国内市占率均位列前茅,监护仪、血球仪等产品进入全球市占率前三。公司每年将营收10%左右投入研发,新品迭代速度快,如年的高端麻醉机A9/A8、便携彩超;年的BC-CRP等新产品,均备受好评。年收购HyTest,加强了公司上游研发基础,产品竞争力有望进一步提升。国内外发展均衡,持续突破高端用户:在国内外医疗新基建的背景下,监护产品需求不减国内和国际部分地区,超声、血球等产品有所反弹,带动公司整体业绩提高。-H1,公司海外营收逐步增加,营收结构丰富。20-21年,医院数量分别约为和家,进院后横向拓展其他产品的有家。

4.3万东医疗:深耕医疗影像设备,多产品借新基建放量

深耕医疗影像多年,新品迭代紧跟趋势:国内DR市场龙头,占有率达到15.3%,“新东方0F”定位高端百微DR,能将细节检测能力提高30%,高清且低剂量成像,助力高效精准诊疗,随着新基建ICU的建设增加,DR有望成为公司突破点,带动收入增长。多产品积极布局,产品矩阵整体受益新基建:公司持续布局CT、MRI、DSA等,年MRI销售额位列国产第二,超导MRI销量增幅超过50%,22年1月推出国内首台无液氦磁共振--开天IVision1.5T,实现部分上游原料自主可控,大幅降低设备维护运行成本和运营成本。上半年,高端DR、CT销量增幅接近%,除DR拳头产品外,其余产品也稳定增长。产品矩阵有望整体受益医疗新基建带来用户增量。

4.4健麾信息:药品智能化管理龙头,新基建拓宽未来成长空间

药品智能化管理国内龙头,积极开拓新业务模式:围绕药品智能化管理开发多种产品和服务,积极拓宽应用场景。目前是国内智慧药房、智能化静配中心份额第一的公司,门诊自动化市占率30%。公司积极开拓新业务:如静配中心机器人、智慧中药房,医院各科室的拓展,手术室、ICU等;拓展零售药店新业务模式,长期空间广阔。新基建推动渗透率提升,基层市场打开成长空间:目前国内药房自动化设备渗透率为20%,预计市场存量不到台;医疗新基建背景下,医院和旧院改造将推动自动化设备渗透率提升,相关市场有望迎来快速发展。同时公司业务逐渐下沉,覆盖更广阔的市场,年中标湖北钟祥移动医疗车大单,为打开基层医疗市场奠定了良好基础。(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4.5艾隆科技:院内智慧物流整体解决方案,助力新基建信息化升级

门诊药房、静配中心为主要业务,积极开拓新业务:公司以医疗物资智能管理为核心,开展自动化药房、自动化病区、自动化物流等业务,截至H公司产品覆盖国内余家医疗卫生机构,其中医院超过家。年公司自动药房收入2.1亿元,占总收入68%,门诊药房国内市占率28.5%,仅次于健麾信息的30%。公司同时布局新兴业务领域,如中药智能制剂等业务,有望进一步增厚业绩。提供全定制化物资管理体系,医院建设明显:公司基于多产品线的自研自产以及强大的直销团队,能够为大型、医院提供全定制化的院内物资管理系统,实现院内智慧物流整体解决方案。医院医院的改造,目前已医院、医院等整体项目,还有多个项目处于实施中或招标中,单院的项目金额可达-5万元不等。

4.6澳华内镜:国产软镜龙头,新品上市有望开拓高端市场

内窥镜是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增长最快的子行业之一。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年全球医用内窥镜市场规模为亿美元,预计年增至亿美元。中国的医用内窥镜市场增速超过全球,年市场规模达到亿元,预计年增长至亿元。国内消化疾病等的筛查、诊断、治疗需求大,国软镜市场有望迎来高速成长;随着国产产品的性能提升,加上政策支持国产替代,国产内窥镜设备公司有望迎来重要机遇。深耕软镜领域,产品线丰富:公司是国内最早从事软性电子内窥镜研发和制造的企业之一,深耕软镜行业20多年,突破了内窥镜光学成像、图像处理、镜体设计、电气控制等领域的多项关键技术,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产品已应用于消化科、呼吸科、耳鼻喉科、妇科、急诊科等临床科室。

注重产品研发创新,新机型AQ-有望打开高端市场:随着年底主力机型AQ-的上市,公司逐步进入医院,按照覆盖数量统计,医院的渗透率从年的2.63%提升至年的4.34%。公司高端机型推广加强,有望进一步打入医院,拓宽高端市场份额。

4.7海尔生物:生物安全物联网国内龙头,聚焦医疗创新有望快速发展

国内生物低温存储龙头,物联网转型助力医疗新基建:物联网是医疗数字化转型的基础,生物安全存储等设备是必须的硬件。海尔生物作为国内低温存储龙头,深耕行业近20年,自年开始进行物联网化转型升级,产品和服务已经覆盖多个业务场景,包括生物样本库、药品及试剂安全、疫苗安全和血液安全四大板块。医疗新基建背景下,医院新建改造、公共卫生升级需求旺盛,各板块业务有望快速增长。聚焦生命科学和医疗创新,积极研发不断开拓新产品:年公司首次明确了“生命科学和医疗创新”两大领域的布局,强调了“产品+服务”业务模式的升级。除传统医疗、低温存储设备之外,公司不断丰富产品品类,年新申请和获得专利数量同比增长均超过60%,相继突破自动化、微生物培养、环境模拟、快速制冷离心等核心技术,在生命科学和医疗创新领域持续布局,进一步拓宽成长空间。

4.8嘉和美康:电子病历细分领域龙头,政策和需求助力公司快速成长

电子病历细分领域龙头,连续七年市场份额第一:国内最早从事医疗信息化软件研发与产业化的企业之一,长期深耕临床信息化领域,是国内该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公司致力于向医疗相关机构提供综合信息化解决方案,客户遍布除台湾地区外的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医院客户1,余家,其中医院家,占全国医院比例超过四分之一。根据IDC数据,该公司在中国电子病历市场中连续七年排名第一。受益于医疗新基建、政策推动、更新升级,电子病历订单有望快速增长:医院信息化发展大致经历了HIS、CIS、HER和数字化四个阶段的建设,我国正处于电子病历快速建设阶段。年以来,卫健委明确要求医院电子病历达到四级水平,以及医保局推动医疗支付方式改革,医联体建设等带动了电子病历升级的建设浪潮。同时受益于医疗新基建的推动,大量医院对专业化程度高、技术实力强的电子病历进一步提升。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