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白癜风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m/“我以为一分钟不到就能搞定,医生却絮絮叨叨问了半天。”定期续方开药对于慢性病人来说司空见惯,可76岁的吕先生没有想到自己遇到了一个“麻烦医生”,他更没想到的是,医生“多此一举”地一问一查,让自己及时发现常吃的药品已不适合继续服用。近日,家住江岸区胜利街的退休职工吕医院写了一封感谢信,点名表扬6个科室13名医生,将自己4年来在该院就医过程中接触到的所有医生挨个夸了个遍。是什么让老人记住了每一位医护的名字?感谢信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温暖故事?长江日报记者连日走访发现,该院自年启动创建“医院”以来,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陆续出台实施了条温暖服务举措,覆盖患者就医全流程。被印制成口袋书的条温暖服务举措。通讯员李敏摄一封感谢信点赞13位好医生把温暖藏在细节里吕先生患高血压二十余年。今年年初,医院综合医疗科门诊就诊,请医生按自己列好的惯用药单开药。“这些药您已经服用多少年了?有什么感受?近期有没有哪里不舒服?”细细看过药单后,接诊的戴朝博副主任医师没急着开药,反而耐心地问起这位首诊患者的高血压病和既往药物不良反应。吕先生却说:“这些药我吃了二十几年了,你照单开就行。”戴朝博解释,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管理目标不仅仅是血压降至正常,而要结合高血压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程度和相关合并症三方面综合考虑,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优化选择,制定个体化降压目标和策略。担心老人早年的药方已不适合现在的身体情况,观察到老人因长期服用此种药物产生心理依赖,近期也没有做过相关检查,戴朝博劝说并建议:“照单开药很容易,医院,咱们先验验血,看一看相关的指数是否在正常值范围内,再对症开药好不好?”检查结果表明,戴朝博的顾虑并不多余,吕先生服用了二十余年的老药对心脑肾的保护作用偏弱,不能再盲目地服用下去了!医院综合医疗科(老年病科)副主任医师戴朝博为吕先生上门随诊,指导用药。“我第一次遇到开个药还如此‘麻烦’的医生。”吕先生向记者夸赞戴朝博,“他是负责的好医生!他不怕麻烦,心里装的都是病人。”这一次开药的经历让吕先生对戴朝博印象深刻。5月底,老人因身体不适再次来到医院住院治疗,并特意选择戴朝博所在的综合医疗科病区。吕先生在信中赞扬道,自己住院期间体验到了把“病人当亲人”的医疗服务。把患者所有的病情资料都背得“滚瓜烂熟”的孙敏;能不能吃咸菜和腐乳都要叮嘱的张欣;一口一个“爷爷”,对病人像晚辈一样亲切的护士们;还有综合医疗科科主任刘菊,消化内科杨家耀主任医师、舒磊医生,心血管内科张帆副主任医师,耳鼻喉科杜晓辉医生,眼科张嘉声医生,放射科赵星辉、柏玉涵、张跃、陈娅等医生。高龄患者听力不好,医院综合医疗科(老年病科)主任刘菊伏在患者耳边问诊。提及吕先生的感谢信,戴朝博坦言“非常意外”,“这不需要感谢与褒奖,我们只是做了自己日常工作中最普通最平凡最常规的事情”。记者沉浸式观察温暖服务从迈进大门就已开始在采访中,记者多次听医护人员提到创建“医院”。“最温暖”到底温暖在哪里?记者进行了一场沉浸式观察。7月7日,记者来到吕先生在信中提及的消化内科一病区。护士站台前摆放的几颗棒棒糖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消化内科的住院病人在做腹部CT和胃肠镜检查前,需要禁食水。我们备一些棒棒糖,万一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时能尽快缓解症状。”病区护士长朱虹解释。在一个“安静”的病房,记者见到了吕先生点赞的张欣医生。她正拿着一个清肠用的水杯,用手比画着杯子上的刻度线,做出喝下的动作,然后一边缓缓踱步,一边顺时针在肚子上抚摸。这是张欣教聋哑患者赵奶奶喝肠镜药,喝完药进行清肠处理后,赵奶奶下午就能做肠镜检查了。朱虹笑着告诉记者,这已经是张欣第三次为赵奶奶的检查进行“叮嘱”了。此前,她已经分别给家属和护士各交代了一遍。不过,她平时也是这么“啰唆”,“每次开肠镜检查,她总要交代这么三遍,生怕患者错过检查,‘白’饿了。”在神经内科一病区,记者注意到有的老人手上戴着黄手环,有的老人手上则戴着黑手环。询问一旁的患者家属,医院为防止患有老年痴呆患者走失发放的专用“手环”,颜色按走失风险高低而定。没有走失经历的患者戴黄手环,手环中间的“表盘”位置插入了写有患者家属联系方式、地址的信息卡。需要时,方便人们为其提供帮助;有过走失经历,走失风险更高的老人戴有定位功能的黑色手环,医院信息系统相联,医护人员可随时了解患者动态。患者还可以长按手环的SOS按钮寻求医护人员的帮助。医院神经内科护士为老年痴呆患者带上定位看护电子手环。通讯员代雨朦 摄在放射影像科门口的电梯口,一位护士正在为80岁以上老年患者提供陪诊服务。她一手扶着腿脚不便的老人,一手拿着几张检查单,嘴里还在温声提醒:“别着急!等电梯停稳了再上。”“记得保存好药盒,回家有用药疑问可以扫描药盒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