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科疾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工耳蜗刷屏,A股两公司布局国内3大公司 [复制链接]

1#

新京报讯(记者肖玮)12月19日,北京城的冬日被一则“弟弟丢失价值20多万元耳蜗,重配可能需要开颅手术”的求助弄得火热。

不过,事件迅速发酵,2天之中就经历了从感动到质疑的反转。最新消息,家属及厂商已公开否认营销炒作,而该名男子丢失的耳蜗厂商也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失主的姐姐表述不准确可能是不了解耳蜗手术。”

丢失的人工耳蜗来自哪家厂商?在国外产品占据绝对优势的环境下,国内又有哪些公司在突围?

丢失耳蜗来自澳大利亚厂商进口产品几乎占领国内市场

此次失主丢失的耳蜗为澳大利亚厂商科利耳公司生产的人工耳蜗N6,该款人工耳蜗于两年前在中国市场发布。

公开资料显示,科利耳公司成立于年,于年首次进入中国市场,成为全球第一家进入中国的人工耳蜗公司。同年,其在澳大利亚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

年,科利耳公司总部和大部分工厂均设在澳大利亚悉尼,全球拥有近名员工及逾25万消费者,全球市场份额超过70%,公司每年的研发费用占到销售收入的12%以上。

年7月,科利耳宣布在中国市场投入万澳元,开办新工厂用于生产耳蜗植入设备与声学处理器,年2月,该工厂落户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

根据公开资料,科利耳年共销售55万部产品,销售收入13.51亿美元,同期增长9%;净利润2.46亿美元,同比增长10%。

人工耳蜗之所以价格不菲,与其高技术门槛密不可分。宏源证券研报称,人工耳蜗技术壁垒极高,涉及微电子、精密机械、耳科医学、仿生学、心理学、语言学和生理科学等10多个学科,涵盖信号处理、集成电路、微电子芯片、产品模块设计、密封、材料生物相容等多种技术与工艺。

据世界卫生组织防聋合作中心常委、医院耳鼻喉科教授马芙蓉介绍,目前,进口人工耳蜗有三家企业生产,分别来自澳大利亚、奥地利和美国。

上市公司康芝药业年12月披露的《北京恒卓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下称《恒卓科技报告》)显示,由于国产人工耳蜗刚刚起步,进口产品几乎占领了整个国内市场。三大主要的人工耳蜗生厂商分别是澳大利亚的Cochlear(科利耳)公司,代表产品为Nucleus系列人工耳蜗;奥地利的MED-EL公司,代表产品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