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科疾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1个月大的婴儿,误吞直径35厘米金属 [复制链接]

1#

牙牙学语的年纪,孩子们对外界总是充满着好奇心,他们看见许多物品的第一反应,便是塞进嘴里。这个看似简单的行为,却有着极大的风险。误吞异物的情况一旦发生,很可能导致孩子们窒息。

不久前的一天早上,医院急诊科正在开展由院部统一组织的应急演练。突然,急诊科医生胡明龙抱着一个11个月大的婴儿快速冲进了抢救室。原来,仅11个月大的婴儿误吞了坚硬锐利的金属内盖。霎时,应急演练变成实战,医护人员上演了一场生死抢救。

误吞了异物后,婴儿因为呼吸不顺畅,变得烦躁不安起来。与此同时,婴儿的唇色也在逐渐变紫,随时可能发生窒息。凭借以往的救治经验,急诊科主任石波立即检查婴儿气道异物位置,并进行生命征监测、吸氧等工作。与此同时,急诊科医生胡明龙使用海姆立克法进行紧急处置,使得婴儿气道异物滑至口腔内。

接下来,只需将婴儿口腔里的异物夹出,便可结束这场抢救行动。但是,卡在口腔中的异物是一个金属内盖,不仅体积大,表面也较为光滑。经过几次尝试,依旧未能取出。此刻,金属内盖随时可能再次滑入婴儿的气道,导致婴儿出现窒息的情况。

医院副院长朱庆雄的主持下,急诊科、耳鼻咽喉科、普通外科和神经外科等多学科的专家们迅速联合起来,为婴儿紧急制定了救治方案。医护人员抓准婴儿哭闹张口的时段,迅速钳夹住异物,但由于婴儿年幼,不懂张口配合,导致异物仍然卡在口腔内无法取出。

为此,医护人员利用开口器固定婴儿嘴巴呈张开状态,在保护好口腔粘膜的基础上取出了异物。

异物取出后,婴儿的呼吸瞬时变得平顺,嘴唇也逐渐红润起来,渐渐停止了哭闹。原来,卡在婴儿气道的异物竟然是一个直径约3.5cm、高约1.5cm多的圆柱形金属内盖,锐利的边缘令人不禁倒吸一口凉气。经耳鼻咽喉科详细检查,因取出及时且操作保护到位,婴儿口腔及气道无严重损伤,仅有少许粘膜渗血,处理后情况已经稳定。

石波表示,一旦孩子误吞异物,出现脸色青紫、憋气、呼吸困难等症状,或出现剧烈咳嗽、哮鸣等情况,则表明异物可能已进入气管。家长需要立即采取海姆立克急救法施救,然医院进行急救,由耳鼻咽喉科医生使用喉镜或者由呼吸科医生使用气管镜取出。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汪万里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蔡冬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