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科疾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气管插管相关解剖喉与气管 [复制链接]

1#

是呼吸通道和发音的主要器官。它位于颈前正中,其上界为会厌上缘,下界为环状软骨下缘,成人相当于第3~6颈椎之间的高度,女性喉比男性稍高,小儿比成人高,老年人较低。喉的前方被覆皮肤、颈筋膜和舌骨下肌群,两侧有颈部大血管和迷走神经、颈交感干、甲状腺侧叶等。其上方借韧带和肌肉连于舌骨,下方借胸骨甲状肌固定于胸骨,故当吞咽和发音时,喉可上、下移动。

喉的软骨

①甲状软骨喉软骨中最大的一个,由两侧近似四边形的甲状软骨板合成,构成前、外侧壁。两板前缘在正中线约以直角(女性钝角)相互融合成前角,上端向前突出为喉结,成年男性特别明显。甲状软骨上缘正中于喉结的上方凹陷呈”V”形,称甲状软骨上切迹,临床上常作为测定颈前正中线的标志。板的后缘向上、下各伸一对实起、分别称为上角和下角。上角细而长借韧带与舌骨大角相连,下角较短其内侧面的小关节面与环状软骨构成环甲关节。

②环状软骨位于甲状软骨的下方,居喉的最下部,其下缘与气管相连,它的形状似指环,是呼吸道唯一呈完整的软骨环,对支撑呼吸道通畅起着重要作用,如有损伤,则可引起喉腔狭窄。环状软骨前部较狭窄(宽仅0.5~0.7cm)称环状软骨弓,后部较高而宽(宽2~8cm)称为环状软骨板。板的上缘两侧各有一小关节面与杓状软骨共同构成环杓关节,在板、弓交界处的两侧而各有一关节面,与甲状软骨下角共同构成环甲关节。

③会厌软骨上宽下窄的树叶状,上缘游离呈弧形,下端称会厌软骨茎,借甲状会厌韧带附于甲状软骨前角的内面。会厌软骨的前面稍隆凸,对向舌,称舌面;后面凹陷,对向喉腔,称喉面。会厌软骨表面均被覆有粘膜,并与咽喉的粘膜相连续,舌面的粘膜较疏松,发炎时易肿胀。喉面近下端处有一结缔组织形成的隆起称为会厌结节。会厌软骨两侧粘膜与杓状软骨之间形成杓会厌襞,该襞与会厌上缘构成喉口的边界。会厌舌面与舌之间的粘膜形成三条粘膜皱壁,位于中线的称为舌会厌正中襞,两侧的称舌会厌外侧襞,在舌会厌正中壁两侧各有一四陷称会厌谷。临床上置入弯喉镜片时,必须深达舌会厌正中襞,使皱襞内的舌骨会厌韧带紧张,才能使会厌翘起,紧贴喉镜片,显露声门。会厌软骨在吞咽时有封闭喉口的作用。

④杓状软骨位于环状软骨板的上方,是一对近似锥体形的软骨,可分为一尖、一底和二突。尖朝上,底朝下,底与环状软骨板上缘的关节面构成环杓关节。底部有两个突起,向前伸出的突起为声带突,有声韧带附着;向外侧伸出的突起为肌突,有喉肌附着。

⑤小角软骨为一对细小的软骨,位于杓状软骨尖端,包被在杓会厌襞内。

⑥楔状软骨是一对小棒状软骨,位于小角软骨的前外侧,也包在杓会厌襞内,表面膨隆楔状结节。

喉的连结

①甲状舌骨膜是连于舌骨与甲状软骨上缘之间的弹性纤维组织构成的薄膜。该膜正中部增厚称甲状舌骨正中韧带,两侧的后缘亦增厚称甲状舌骨外侧韧带。甲状舌骨膜的外侧份有喉上神经和血管穿过。

②环状软骨气管韧带是连接环状软骨下缘与第1气管软骨环的纤维膜。

③弹性圆锥为弹性纤维组成的膜状结构,张于甲状软骨前角后面、环状软骨上缘和杓状软骨声带突之间,大致成上窄下宽的圆锥形。此膜上缘游离,张于甲状软骨前角的后面与杓状软骨声带突之间,称声韧带(男性的平均长1.7cm,女性的为1.3cm),是声带的基础。弹性圆锥前份较厚,呈垂直方向张于甲状软骨下缘与环状软骨弓上缘中份,称环甲正中韧带。此部位置表浅,易于从体表触及,当急性喉阻塞而来不及作气管切开术时,可在此处进行穿刺或切开以解除窒息。

④方形膜位于会厌软骨外侧缘和甲状软骨前角的后面与小角软骨、杓状软骨前内侧缘之间。方形膜的上、下缘均呈游离状,其下缘称前庭韧带是前庭襞的基础。

⑤.环甲关节由甲状软骨下角的关节面与环状软骨板侧面的关节面构成。甲状软骨在环甲肌的作用下可作前倾和复位的运动,以改变甲状软骨与杓状软骨之间的距离。前倾时两者间距离加大,使声带紧张。复位时两者间距离缩小,声带松弛。

⑥环杓关节由杓状软骨底的关节面与环状软骨板上缘外侧的关节面构成。杓状软骨可沿此关节的垂直轴作内、外旋转运动同时并伴有向内向外滑动,共同使两侧的声带突相互靠近或分开,因而使声门开大或缩小。置入喉镜过深或气管内导管的过度压迫,都可压迫杓状软骨引起脱位。

喉肌

喉肌分喉外肌和喉内肌,它们均属横纹肌。

①喉外肌包括附着于颅底、舌骨、下颌骨、喉及胸骨等部位的肌肉,司喉的运动。直接或间接降喉的肌有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和肩胛舌骨肌。使喉上提的肌有二腹肌、颏舌骨肌、甲状舌骨肌、下颌舌骨肌和茎突舌骨肌。

②.喉内肌起点和止点均在喉部,其作用是紧张或松弛声带,开大或缩小声门裂,并缩小喉口。喉内肌按其主要作用可分为,声门开大肌为环杓后肌;声门缩小肌包括有环杓侧肌、杓横肌和杓斜肌;声带紧张肌是环甲肌;声带松弛肌为甲杓肌。

喉腔

喉腔是由喉软骨为支架,内覆粘膜构成的腔隙,上经喉口通喉咽,下方在环状软骨下缘与气管相接。喉口朝向后上方,由会厌上缘、杓会厌襞和杓间切迹围成。喉腔的两侧壁上、下各有一对喉粘膜形成的皱襞,上方的一对称前庭襞,呈粉红色,两侧前庭襞之间的裂隙称前庭裂。下方的一对为声襞,颜色较白,两侧声襞及杓状软骨基底部之间的裂隙称声门裂,或称声门,是喉腔最狭窄的部位,成年男性长约2.3cm,女性长约1.7cm。声门裂可分位于声襞间的膜间部和杓状软骨间的软骨间部,膜间部约占声门裂的2/3,软骨间部约占1/3。喉腔以前庭襞和声襞为界分为喉前庭、喉中间会厌腔和声门下腔三部分。喉口与前庭裂之间称喉前庭,前庭裂与声门裂之间的部分称喉中间腔,喉中间腔向两侧突出的囊性间隙称喉室,声门裂以下的部分称声门下腔。声门下腔的粘膜下组织较疏松,炎症时易发生水肿。小儿的喉腔较窄小,常因水肿而引起喉阻塞,导致呼吸困难。

用间接喉镜检查时,在喉口可见前方的会厌,后方的杓状软骨间的切迹,还可见到两侧的杓会厌襞及喉口两侧的梨状隐窝。通过喉口可见到位于声襞外上方的前庭襞,呈淡红色,边缘较厚。通过前庭裂可见到声襞,颜色呈白色,表面光滑,边缘菲薄。在平静呼吸时,声门裂膜间部呈三角形,软骨部近似长方形。深呼吸时,因声带突的外转而使整个声门裂呈菱形,此时可见到其下方的气管软骨环。当发音时,两侧声带均变紧张,并相互靠近,声门裂膜间部呈一窄裂隙状。

气管颈部

气管由16~20个“C”形的气管软骨环以及连接各环间的环韧带构成,气管软骨后方的缺口由结缔组织和平滑肌构成的膜壁所封闭。气管上端接环状软骨下缘(相当于第6颈椎的平面),向下至胸骨角平面(平对第4胸椎椎体下缘)分为左、右主支气管,气管分杈处称为气管杈。气管杈内面形成一个向上方突出的矢状嵴,称为气管隆嵴。气管的长度和管径男性均大于女性,成人均大于小儿。成年男性气管全长为10.3±0.89cm,女性为9.7±0.66cm。男性气管腔内横径平均为1.65cm,矢状径为1.50cm;女性内横径为1.36cm,矢状径为1.26cm。自上切牙至气管隆嵴的距离男性为26~28cm,女性24~26cm,婴儿约为10cm。

相关阅读?

分娩镇痛相关解剖

生殖股神经阻滞术

“三合一”神经阻滞术

肩胛上神经阻滞术

部分资源来自于网络,如果您发现此文的资源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并将立即删除。由于个人能力水平有限,文中错误不足之处欢迎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感谢您一直以来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