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科疾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频获国家三大奖,创造多个首次这19位两 [复制链接]

1#

本科教育是高校培养一流人才最重要的基础,培养两院院士这类顶尖科技人才的数量也从一方面说明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中国医科大学共培养了19位院士校友,作为中华脊梁,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锐意进取,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努力奋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下这些院士校友们的风采吧——

吴英恺,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

吴英恺(.5—.11)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医学家,中国胸心血管外科和心血管病流行学的奠基人之一。年毕业于辽宁医学院(年并入中国医科大学)。曾任中医院院长、国际外科学会副会长、世界外科杂志编委。原苏联外科学会荣誉会员、美国外科学会荣誉会员、北美胸外科学会荣誉会员、北美外科医师学院荣誉院士。

王正国,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

王正国(.12—)

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冲击伤、创伤弹道学、交通医学研究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国家重点学科——野战外科学学术带头人。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现任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冲击伤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华创伤杂志》(中、英文版)总编辑。

刘玉清,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

刘玉清(.3—)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影像学家,我国心血管放射—影像主要创建人。年毕业于国立沈阳医学院(年并入中国医科大学)。年被授予中国医科院、协和医大名医称号,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年以来,曾任两届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放射学会主任委员以及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咨询委员。美国哈佛大学放射学客座教授(年)。

周后元,年考入中国医科大学

周后元(.12—.10)

中国工程院院士,药物化学专家,年考入中国医科大学。-年负责研究维生素A工业合成,在工业上得到结晶性维生素A,使我国维生素A实现了工业化生产,接近国际水平。-年负责维生素B6恶唑法合成新工艺研究,其合成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成为我国维生素B6生产的通用方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高守一,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

高守一(.4—.5)

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微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霍乱弧菌专业实验室主任。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获医学学士学位。年后一直从事霍乱的防治研究工作。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年先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吴咸中,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

吴咸中(.8—)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西医结合临床学家,是中国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年毕业于国立沈阳医学院(后并入中国医科大学)。年创建了全国第一个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基地;年创建了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年创建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研究院。

姚新生,年考入中国医科大学

姚新生(.10—)

中国工程院院士,年考入中国医科大学。年获日本东京大学药学博士学位,年,获香港理工大学“杰出学人”称号,年获香港“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获奖金10万港币(全部捐献给学校作为优秀特困生奖学金);年至今,任暨南大学药学院名誉院长、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所长。

于维汉,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

于维汉(.1—.11)

中国工程院院士,地方病学专家。年毕业于国立满洲医学院(年并入中国医科大学)。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中国医科大学二分校军医。年后担任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校长;年任哈尔滨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年任哈尔滨医科大学名誉校长;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朝义,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

李朝义(.7—.8)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重大交叉前沿研究项目“脑和意识研究”首席科学家。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受聘为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兼职教授或荣誉教授。曾任国家基金委神经科学、心理学、病理生理学和医学评审组组长,《中国神经科学杂志》主编,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陈洪铎,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

陈洪铎(.2—)

中国工程院院士,皮肤病与性病学家,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现任中国医科大学终身教授、国家卫健委/教育部免疫皮肤病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担任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美容皮肤科学会会长、国际生物医学科学协会副会长、国际皮肤科学会常务理事、世界华人皮肤科医师协会名誉会长等职务。

徐洵,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

徐洵(.10—)

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生物工程专家,我国海洋基因工程的主要奠基人和学术带头人。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历任中国医科大学讲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系教授,国家海洋局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主任、名誉主任。现任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曾任《海洋学报》、DevelopmentandComparativeImmunology等国内外期刊编委。

吴天一,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

吴天一(.6—)

中国工程院院士,低氧生理和高原医学专家,“七一勋章”获得者。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现任青海高原医学科学研究院院长、国家卫健委高原病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科技部省部共建高原医学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前期专项”专家组组长。美国科学进展学会会员、国际高山医学协会科学顾问、国际病理生理协会理事、国际肺血管病研究所研究员、挪威奥斯陆大学客座博导。

韩德民,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

韩德民(.5—)

中国工程院院士,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先后获中国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年获日本金泽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和医学哲学博士学位。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耳鼻咽喉科学院院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中国华夏医学科技奖理事会理事长、世界卫生组织(WHO)防聋合作中心主任、全国防聋治聋技术指导组组长。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次、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

丁健,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

丁健(.2—)

中国工程院院士,抗肿瘤药物的药理药效学专家。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药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一等奖、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等各类奖项10余项。

尚红,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

尚红(.10—)

中国工程院院士,临床检验诊断及艾滋病防治学家。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现任中国医院院长、国家医学检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卫健委艾滋病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致力于艾滋病毒关键检验领域和临床检验标准化研究工作,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

马兰,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

马兰(.9—)

中国科学院院士,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现任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院长、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脑科学前沿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国家计划首席科学家。研究方向为记忆与药物成瘾机制。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

张学,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

张学(.7—)

中国工程院院士,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医学遗传学系主任(长聘教授),国家卫健委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医学遗传医师分会会长。主要从事罕见遗传病致病基因研究。先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医学药学奖等。

王以政,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

王以政(.7—)

中国科学院院士,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长期致力于神经生物学研究,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离子通道和离子稳态影响神经细胞存活与发育的机理,及其对神经疾病的病理意义,取得了系列重要的成果。主持完成国家和军队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姜保国,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

姜保国(.4—)

中国工程院院士,年-年在中国医科大学学习,获临床医学学士、解剖学硕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骨科学系主任、国家创伤医学中心主任、医院院长。长期从事创伤外科临床救治,致力于降低创伤致死率和致残率的学术研究,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技术,关节周围骨折诊疗技术,严重创伤救治体系建设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栉风沐雨,教泽绵长。院士们的精神正在鼓舞着新一代红医学子,激励他们奋发向上,争当有为之人。不负韶华、不忘初心、接续奋斗,中国医科大学学子们将在即将到来的九秩献礼中放飞人生梦想,谱写新时代红医篇章!

素材来源中国医科大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