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大家都认为是新兴学科,就连开设语言康复专业的大学都很少。
我们对语言障碍的记载,从“甲骨文”开始其实,祖国传统医学很早就对言语病理学有过研究和治疗经验。早在殷商出土的甲骨文中(约在公元前13世纪汉高宗武丁时代)),就已有“疾言”“疾音”的记载。这可能是对“语音障碍”最早的记载。
大名鼎鼎的中医宝典——《难经》(相传为战国时扁鹊所著)第四十二难记载:“口广二寸半。唇至齿长九分。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二两。广二半....喉晚重十二两。广二寸。长一尺二寸。九节”。这段文字是对口腔内部的发音器官
(灵枢经.优恚无言篇)有着更为生动的记述,
这段话,可能是关于语言障碍咨询、诊断、康复计划的最早描述了,简略地翻译一下。
黄帝问少师:
为啥有人张口说话不能发出声音?是身体的通道阻塞了?使得气息不能通行,才导致不能发声么?
少师回答说:
1、咽部通于胃……是气息呼吸出入的道路。会厌在咽部和喉咙之间,能够开启和
2、口唇的开张和闭合,犹如开启言语声音的两扇门。舌体上下前后运动,是言语声音的枢机。
3、悬雍垂,是发音成声的关键所在。声音气流一部分由此通过,协助发声。(此处芭拉芭拉省略字),所以才导致说话滞涩或者口齿不畅。
总之呢,就是发声器官功能失调,就形成了所谓的失音症。
当传统医学遇到语言障碍1、在有关嗓音言语与气学关系的论述,
祖国传统医学的论述也是极其科学的,比如(东医安鉴)记载:“心为声音之主,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
有关语言障碍产生的原因,传统医学也进行过深入研究,以气的理论来解释的论述很多。《灵枢经.优患无言筒》里面都有详细的介绍。
2、对于语言障碍的产生和诊断
老祖宗早就“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到全身各系统疾病对语言的影响了。尤其是,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对失音症、失语症、构语障碍等,进行过深入研究。
3、古人是怎样发现发育迟缓最让我们惊叹的是,祖国传统医学对“发育迟缓”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经过历朝历代传统中医对幼儿的研究,总结出了“五软、五硬、五迟”的经验,从运动、感觉、表情、视觉、嗅觉、味觉、语言、协调性等多方面,来判断幼儿是否脑瘫,以及发育迟缓。
4、你知道啥是颡叫子么?
关于颡叫子,还有个奇闻,“曾经有个哑巴,被人坑害无处申冤,负责审判的官员拿来颡叫子,放在哑巴喉咙里,于是哑巴就能发出声音,模仿说话了,最后哑巴的冤情得以申雪,围观者无不啧啧称奇”。
5、关于发音器官的检查
传统医学也讲究“眼见为实”,《喉科秘钥》记载中是这样描述的,在病人脑后侧,点根蜡烛,然后在病人前面用镜子反射,聚光在口腔里,这样就能仔细检查口腔内部的发音器官了。
时至今日,关于语言障碍病理的研究和康复,一直在走“引进来”这条路,造成了这门学科既“新兴”,又“稀缺”。殊不知秉承“传统医学”的老前辈们,早在2千年前就有过研究,只是随着中医声势渐微,被埋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