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张冰清通讯员金南星
最近,一张照片在浙大四院医护的朋友圈里火了:手术室里,一名医护人员一边打着点滴,一边操作着精密的仪器,让人不禁感叹:这也太拼了吧!
据了解,这是一台主动脉夹层手术,这名医护人员既不是医生也不是护士,医院唯一一名体外循环师杨家豪。由于心胸外科所有心脏手术都离不开他的协助,所以哪怕身体抱恙他也坚持到岗。
对公众而言,体外循环师还是一个陌生的职业,但其实,他们是心脏手术中掌控着患者“命脉”的幕后英雄。
突发神经性耳聋坚持工作
手术做了整整七个小时
6月21日夜里9点左右,杨家豪正在耳鼻喉科病房挂着点滴。五天前,他突发神经性耳聋,一觉睡醒后发现右耳听不见了,在医生的建议下住院接受治疗。
当天晚上,心胸外科原本没有手术安排,但科室突然给他打了一个紧急一位40多岁的男性出现胸痛,检查后诊断为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需要马上急诊手术。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是临床最为凶险的危急症之一,常表现为突发剧烈刀割样、撕裂样疼痛,48小时死亡率高达50%,及时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
杨家豪二话不说,拎着吊针瓶就往手术室赶,“习惯了,虽然我不用值夜班,但基本上24小时随叫随到。”
根据患者情况,心胸外科制定了“升主动脉+主动脉弓置换+降主动脉支架植入”的手术方案。这个过程中,体外循环师需要停掉患者的心跳和血液循环,这样外科医生才能在无血的手术视野下完成血管置换、支架植入等精细的操作。
“这就好比修理工换水管,第一步要先把水龙头的水停掉。”杨家豪解释说,首先,外科医生紧急开胸后,分别在腋动脉和右心耳处插管,建立体外循环,随着体外循环开始,再慢慢给患者降温,给心脏注射停跳液,让这颗日夜不休的“劳模”休息一下,心电图慢慢地变成一条直线。
经过短暂的调整,血压和血平面维持在了一个稳定的状态,此时外科医生就可以安心地做手术了。
医生把患者的体温降到25℃甚至更低,剪掉病变的血管,换上人工血管,严密地缝合后,再把患者的体温恢复至正常……
从晚上9点到次日早上4点,手术做了整整7个小时,杨家豪寸步不离地守在机器前密切监测。当旭日东升,夏医院大楼,他“唤醒”了患者短暂沉睡的心脏,它再次扑通扑通地响起生命的强音。最后,关掉人工心肺机。
全院唯一一名体外循环师
为外科医生创造手术条件
年,杨家豪临床医学本科毕业后进入浙大四院,成为全院唯一的体外循环师。
但当时,他对这个岗位几乎一无所知,既没有在学校系统学习过,医院实操过,所以入职后分别前往浙医院学习培训,领取执照后才正式成为了一名专职的体外循环师。
去年,浙大四院心胸外科做了近百台心脏大血管手术,每场都离不开他的体外循环协助。
某种意义上来说,体外循环的历史也是心脏外科手术的发展史。早在19世纪初,医学家就提出了用体外循环的方法来维系生存的概念,此后便开始了一系列的尝试和探索。
直到年,美国外科医生吉本Gibbon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体外循环机,为一例心室间隔缺损患者成功地完成了修补,这是体外循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临床应用,他也因此被称为“体外循环之父”。
随着医疗技术发展,体外循环应用范围不断扩展,除了心脏、肝、肾、肺等大血管手术,还用于肿瘤治疗、呼吸衰竭、器官移植、心跳呼吸骤停、中毒等危重症领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体外循环师,顾名思义就是操控体外循环机的专业人士。想象一下,如果心脏正常跳动、血液持续流动,技术再高超的心外科医生也很难下手操作。但在体外循环师的协助下,心脏在术中停止跳动,又在术后恢复跳动,血液被引流到了人工心肺机实现循环,为外科医生创造了绝佳的手术环境。
术中把握心脏患者命脉
临床上仍有人员的缺口
杨家豪说,如果说体外循环是心脏病患者生命垂危时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体外循环师就是掌握他们“命脉”的人,“有时候生死就在一线间,所以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不敢怠慢。”
体外循环虽然已成为临床上不可或缺的一项技术,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患者连接人工心肺机的时间越长,心脏恢复跳动的概率就越小。对体外循环师来说,就像飞机起飞与降落的过程总是最危险的一样,每次开始和撤下人工心肺机的瞬间都充满了未知和风险。
杨家豪工作中
杨家豪记得,曾经在学习的时候有过忘记接氧气管的时刻,好在转流前复核的时候发现,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现在每次转流前都会对着单子一项一项核对,不能出现哪怕一丁点失误,毕竟直接关乎患者生命。
还记得有一次,病人心脏复跳之后恢复得不好,辅助了好久好久,都有点绝望了,最后通过团队的合作让患者摆脱了体外循环。那时候,他深深感受到患者生命就掌握在自己手中,绝对不能轻言放弃。
根据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协会体外循环分会的统计,年浙江省共有体外循环师人,按照临床实际需求来算,年仍缺口18人。
这些体外循环师的教育和从业背景差异很大,既有完成心血管外科学、麻醉学培训的医生,也有护理专业的护士,还有管理操作的技术员,像杨家豪这样的专职人员还是少数。
他说,不仅公众不了解体外循环师,医院其他科室的同行对他们也很陌生,“希望以后有越来越多优秀的人才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一起守护心脏患者的‘命脉’。”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