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科疾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国产替代下软镜耗材市场潜力广阔,大有可为
TUhjnbcbe - 2025/4/10 3:44:00

内窥镜软镜

早发现、早诊断是控制消化道疾病和提升生存率的重要方式、是消化道早癌筛查的核心环节,而内镜及镜下活检是消化道疾病筛查的“金标准”,随着消化道疾病患者数量激增,我国软性内窥镜市场也随之迅速增长。

奥林巴斯整体内镜解决方案

在我国内窥镜软镜竞争格局中,日本三家企业独占鳌头,其他品牌占比不足2%。其中,奥林巴斯占比71%,富士占比15%,宾得占比12%。

国产软镜品牌集中在长三角与珠三角,包含上海医光仪器、上海成运、珠海视新、珠海明象等品牌在中低端软镜,占据少量市场份额。高端软镜方面,开立医疗和上海澳华相继推出新款高端软镜,但与进口产品相比,国产品牌主要客户仍医院,难以撼医院的地位。

随着基层医疗市场渗透发展,国产品牌内镜更具性价比优势。根据奥林巴斯年报来看,公司近些年在中国市场收入维持稳定增长,在国内医院医院,医院占比较低。

在国内分级诊疗、鼓励国产替代等政策下,国产品牌有望凭借更高的性价比在基层医疗市场赶超进口品牌。

软镜诊疗耗材

软镜诊疗耗材主要应用于消化内科、呼吸科,品牌市场集中度极高,波士顿科学市占率最高(36%),其他主要厂商包括奥林巴斯(34%)、库克(13%),剩余企业合计占比17%,其中国产内镜诊疗器械龙头南微医学市占率为2.44%。

内镜诊疗器械是集采的“避风港”品种,国产高端品类性能还未完全达到进口水平,且市占率较低,因此被纳入带量采购的可能性较小,比较典型的就是内镜诊疗器械中的ERCP(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类诊疗器械。

根据弘则研究数据,ESD/EMR/ERCP手术配套诊疗器械占内镜诊疗器械市场的60%以上,且单价较昂贵,目前仍被进口厂商占据。

内镜诊疗器械细分品类众多,可细分为基础类、扩张类、EMR/ESD类、ERCP类以及EUS类诊疗器械。基础类诊疗器械包括软组织夹、活检钳等,EMR/ESD类主要包括注射针、圈套器、高频电刀等,ERCP类主要包括导丝,切开刀,取石球囊等。

ERCP手术难度最高,且ERCP类诊疗器械价格昂贵,在整个软镜耗材市场份额占比最高,达到31%。

国内软镜诊疗器械市场起步晚,但增速远超全球,根据智研咨询数据显示,-年国内内镜诊疗器械市场规模从18.4亿元增长至59.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6.5%,处于快速扩容阶段,包括南微医学、常州久虹、安瑞医疗等国内代表性企业预计未来仍将保持20%以上的发展增速。

一次性内镜

由于软性内镜清洗及消毒难度更大,更易引发交叉感染事件,所以内镜耗材化是软镜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多家企业已研发出一次性内窥镜,解决了内窥镜检查和治疗中的交叉感染问题,提高了安全性。例如,瑞派医疗的一次性使用电子膀胱内窥镜和一次性电子输尿管肾盂镜内窥镜导管已于年获批,且其产品线计划覆盖泌尿外科、妇科、耳鼻喉科、呼吸科、普外科等;而新光维医疗、普生医疗、安清医疗、幸福工厂、北方腾达等企业也已有一次性内窥镜产品获批上市。

对于一次性内窥镜企业而言,需要创新解决的仍是如何在低成本情况下确保不输于现有内窥镜的成像质量及功能。

相对于重复使用的内镜设备,一次性使用内镜设备具有以下优点:

(1)一次性使用,无交叉感染风险,且无洗消成本;

(2)单价较低,医院采购成本降低;

(3)无需维修,经销商门槛较低。

并且,瑞派医疗、华芯医疗、新光维医疗、普生医疗、安清医疗、莱恩瑟特、佑康科技等企业已启动全球化策略。

胶囊内镜

针对无痛内镜检查的需求,胶囊内镜的出现给患者带来了希望。目前,安翰医疗、金山科技、资福医疗等企业已推出多款胶囊内镜,可用于肠胃疾病检查及早癌筛查。

胶囊内镜吞服后即可开始检查,且一人一镜,避免了交叉感染风险。对于胶囊内镜企业而言,扩大适应症、确保检查准确率、辅助读图是其创新方向。

目前胶囊内镜的生产企业已逐渐向主动式内镜扩充,包括首个研发胶囊内镜的以色列企业GivenImaging(被Covidien柯惠医疗收购),以及后来者韩国IntroMedic、日本奥利巴斯、日本RF及中国金山科技等企业均有被动式胶囊内镜产品。

被动式胶囊由于不能主动探查,不适用于胃部检查。国内企业目前获批用于胃部检查的主动式胶囊内镜已有安翰医疗NaviCam、重庆金山JS-ME系列OMOM胶囊内镜以及深圳资福的MCS-,基本已实现国产替代。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产替代下软镜耗材市场潜力广阔,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