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科疾病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浙大四院应对疫情转段渡峰,守住人民健康生
TUhjnbcbe - 2025/4/14 0:14:00
全国白癜风爱心大使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5077/

浙大四院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保健康、防重症”为核心目标,加强科学研判,提前统筹布局,快速做好各项应对准备,浙大四院落实五坚持、五强化、五确保,积极应对疫情波峰,为人民健康守住生命防线。

一、坚持生命至上,强化中央部署贯彻落实,确保踩准节奏,打好总体战

“生命重于泰山。”面对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浙大四院作医院,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尽管疫情防控措施因时因势不断调整,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主题一直没有变。全院上下同心同德,形成共识,从12月初全线启动疫情防控应急预案,抗疫总体战的冲锋号快速吹响。

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每日晨晚两次会议,及时研判疫情及医疗救治情况,紧紧围绕国家和省市各项政策规定、指南等进一步优化诊疗管理。12月8日,医院根据疫情防控要求,第一时间更新门诊就诊须知、强化病区管理及个人防护,确保医疗秩序的有序运行。

二、坚持靠前指挥,强化科学研判,确保适时精准优化救治模式与流程

连日来,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就诊患者从发热门诊高峰期转变到急诊高峰期,近日急危重症患者人数不断攀升。院党委高度重视,院领导班子靠前指挥、科学研判,实现空间、人员、药物、设备等多方面关口前移、超前布局,同时抓住重点区域管理,党委书记徐键、院长王凯多次带领多部门现场办公,全院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将工作重心转向“保健康、防重症”,积极迎战感染高峰、重症救治高峰。

为更好应对当前形势,医院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每日召开工作专题会,一切从保障患者救治出发,说问题讲难点谈措施。白天来不及解决的,开完会决策部署后,各部门分工继续接着干,确保疫情防控会议精神落实不过夜,工作快节奏。

1.发热门诊做到快医快治。12月22日,面对发热门诊病人暴增,医院提前布局设置的发热门诊诊间发挥作用。发热门诊诊间连夜从2间扩容至15间,面对员工人力骤减、流程亟待完善等现状,两位呼吸科专家院领导现场坐诊发热门诊,缓解人力的同时,即刻改进流程。经过流程优化,高效应对发热门诊患者数增10倍的情况,承诺患者半小时可完成就诊、取药的过程,极大减少人员聚集带来的风险,保障病患就医便捷需求。

2.率先开设新冠阳性病房,不断优化就诊流程。随着患者需求的不断增多,浙大四院始终坚持生命至上,增强应对疫情峰值的紧迫感和责任感,12月下旬率先开设新冠阳性病房,并打通急危重症患者绿色就诊通道,打破内外科病房划分,统筹全院病房收治患者,医院接诊能力、强化急危重症救治效能、提前谋划医疗救治物资准备、根据实际需求调整人员防护等措施,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举全院之力应对新冠感染就诊高峰,为人民群众筑牢健康防线。

3.给急危重症患者生的希望。随着感染高峰期的进程变化,去年12月下旬,医院重点工作转到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上来,不折不扣做到防重症、强救治,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加强研判,调整措施,做好四大方面工作:一是急诊迅速扩容,医务部门和行政总值班协助做好急诊分流工作。急诊门诊诊间外延,诊间迅速扩充至10间,全力应对急诊人流高峰。总务、设备、药剂等多部门做好物资保障工作,切实保障急危重症救治能力。二是全院快速扩充重症床位,将中心ICU、呼吸ICU、急诊ICU、NICU等床位进行扩充,改造新的病房区域,作为重症监护病房,全力应对危重症患者高峰,目前重症监护室床位已扩充至张。三是实行院领导每日查房制,主要院领导亲自统筹全院人力物力,部署调动各方资源,处置突发事件,确保急诊转入院病患3小时内快速入院。四是成立新冠专家小组,开展重症病例讨论会诊,有效为新冠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提供保障,实现各病区救治同质化,切实抓好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

4.增设呼吸综合门诊,让患者得到更快速、便捷的诊疗服务。1月5日,浙大四院呼吸综合门诊6个门诊诊间全线开启,安排9名呼吸与危重医学科、妇产科、中医科、耳鼻咽喉科、骨科等医生轮流出诊,保证每天至少配备3名呼吸科医生、至少1名呼吸科专家坐诊,全力保障呼吸综合门诊的专业诊断。同时,呼吸科主任对于前来支援的非呼吸科医生进行专业培训,根据《新冠病毒感染医疗救治》及医院医务部、门办和呼吸科专门出台的《浙大四院新冠病毒感染门诊患者诊治策略》等文件和指南,加强培训,传授经验,提高实战能力。

5.开设急诊第二诊室,根据急诊患者病情轻重和就诊需求,进行合理分流。1月5日,浙大四院在急诊区域另开诊区作为急诊第二诊区,主要用于轻症患者的就诊。将年龄<70周岁,无基础疾病,生命体征平稳的V类患者主要分诊在第二急诊室就诊。确保急诊抢救区域主要用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救治,提高抢救成功率及急诊工作效率。

6.关心关爱职工。针对人员紧缺问题,医院进行全院人力统筹安排,希望大家在冲锋陷阵时保护好自己。12月下旬,医院还为每位员工发放医药物资爱心大礼包,重点加强对发热门诊、急诊、重症监护室等区域工作人员的关心关爱工作,院领导带队进行多次慰问工作。在年度各类评优评先、职称晋升工作中,重点向一线人员倾斜。

三、坚持通力协作,强化专家团队作用,确保下好全院"一盘棋"

国家优化新冠疫情防控政策伊始,浙大四院发热门诊、急诊抢救室和各重症监护室、各病区都在持续超负荷运行。12月中下旬,发热门诊日均门诊量远超人次,高峰时接近人次。在人员紧张,临床医护人员连轴转,一大批发热门诊工作人员感染的情况下,院长、科主任、专家带头坐诊一线,全力以赴保障发热门诊、儿科门诊、普通门诊等重点科室的正常运转。

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王凯教授首当其冲坐诊发热门诊,不仅为一线员工鼓劲和为患者看病,更是从管理的角度对重点科室的运行深度把脉,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儿科专家杜立中教授、儿科主任马鸣、脊柱外科主任胡庆丰、心内科主任夏淑东、神经内科主任赵国华等各科专家纷纷主动排班,出诊普通门诊,满足正常门诊的需要。当科室里的医护人员纷纷支援发热门诊、急诊,病房人员调配紧张时,心血管内科的副主任医师冯超博士主动提出帮忙值夜班,坚守病房,让科室同事安心在一线救治急危重症患者。

加强重点科室力量,集中精力救治急危重症患者。自12月26日起,医院在统筹调配医护人员支援重点科室的同时,还倡导专家出诊普通门诊。鉴于当前形势,医院作出决定:所有出名医、专家门诊的专家们,均改为出诊普通门诊,加强门诊力量,节约人力资源。同时,医院成立病毒肺炎专家组,对一些疑难病例实行MDT讨论,对重症病人实行一人一策专项讨论,全力做好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工作。

医院在1月1日特别新设立病区,至1月6日,已启用10个呼吸综合病区,用于专门收治肺炎患者。该10个病区由呼吸科、感染科专家医生带组,全院抽调医生组成医疗团队,确保送到急诊需住院治疗的肺炎患者,能较快分流到病区进行治疗。

坚持“应趴尽趴”原则,做好俯卧位通气治疗工作。1月4日,浙大四院积极组建由临床医生、护士、康复科治疗团队等多类人员组成的专业俯卧位治疗团队,确保俯卧位治疗率达70%以上。护理部专门抽调12名专科护士、健康促进护士等,组成4个小组,对全院余位患者进行全面摸底和评估和积极治疗。

患者由医生评估后符合俯卧位治疗适应症,按照“应趴尽趴,早趴早好”原则,规范安排进行了俯卧位通气治疗。经过专业的指导,诸多患者看到自身血氧饱和值治疗后明显提升,配合度明显提升。

四、坚持前瞻部署,强化物资调度,确保每个病患在浙四有充足的物资救治保障

寒潮频袭,疫情严峻,早在新冠病毒感染高峰到来之前,一场没有硝烟的“医疗物资保障战”已打响。在这场无形的战“疫”中,浙大四院坚持前瞻部署,做到关口前移,强化物资采购调度,确保每个病患在浙四有充足的医疗物资保障。

去年11月29日,唐喆副院长在疫情防控会中重点强调,各部门、科室要未雨绸缪,做好准备、迎接挑战,提早谋划防疫物资。于是,浙大四院药剂科、医工科、总务科等职能部门迅速行动。

药剂科充分做好药品保障。提前掌握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群众就医需求用药需求大幅提升的需求,第一时间成立新冠药品保障团队,各方协调资源,从新冠轻症和危重症需求双线出发,统筹保障全院药品供应。

12月第一周,在发热门诊高峰来临之前,数以万计的大批药物迅速到货。轻症患者需要的退烧药、止咳药、化痰药、中成药、抗菌药物等药品储备了5~10倍的常用量,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激素)分批储备了近万支。

“原来一个月的量,现在4~5天就用掉了,原本5个月的药品也只够1个月。尽管如此,目前来看,浙大四院没有出现过缺药情况,相对顺利平稳的地度过第一波发热门诊用药高峰。”

药剂科主任吴妙莲介绍,各大社会机构、医院都在“抢药”,物资储备经不起犹豫,“我们采购量很巨大,首要原则就是尽早采购,尽多储备。其次,充分依靠院领导、市政府、省政府的力量,争取药品配额,打通各条通道第一时间完成药品储备,满足群众用药需求。第三,及时会同临床科室专家意见,有针对性地扩大更新药品目录,增加药品品种数量,确保每一种适应症都有药可用。”

原先的药品储藏仓库不够用,大家就把会议室、办公室腾出来统统改成了临时仓库;面临退烧药短缺的普遍现象,药剂科工作人员连夜加班加点上岗,手工分装大剂量药品,一盒20颗药的布洛芬胶囊拆成5份,每份4颗,这样就能同时满足5名患者的用量。“当下,我们药品储备比较充足,在可以预见的范围,还是可以安心过年的。”

总务科充分做好基础设施保障。12月20日,根据省卫健委文件精神指示,医院提前布局,提出5号楼新增2个ICU病区、1个ICU过渡病区的改造任务,其中新增60张ICU床位、36张可转化床位。由于原床位是按照普通床位标准建设的,不能满足ICU床位高氧、高电使用的需求,于是,总务科迅速组建10余人施工队伍,每天加班加点完成改造任务,原本14毫米直径的氧气管要改造成25毫米,床位设备带都要升级改造、电容量改造等等。“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全力保障ICU的生命支持,必须让每一位病人的生命的支持设备正常运转。”

急诊是急危重症患者生命抢救的第一线,更是重中之重。12月27日上午9点,王凯院长重新谋划急诊布局,提出把急诊诊室空间腾空,全部让给抢救室,全力增加抢救室床位。总务科迅速行动,当天中午12点多,刚刚采购的5间移动板房全部到位。当天下午,联动信息部一起完成电力改造、信息网络改造,当天晚上10点,5间诊室10张问诊桌全部启用。“在这场战役中,我们拼的就是速度,要的就是执行力!”

医工科充分做好防疫物资保障。随着急危重症病人收治数量的增多,呼吸机、监护仪等设备全部在满负荷运行,设备设施需求剧增。为了保障全院各病区使用需求,充分提高医疗设备使用效率,在周庆利副院长的周密部署下,医工科工作人员深入各病区地毯式调研,统一调配,根据临床需求高效采购、安装。

2天内完成ICU急需设备的采购任务,包括呼吸机、监护仪、排痰仪等等,5天内完成所有设备的安装和投入使用,确保各病区平稳运行。目前,全院新增呼吸机23台、新增高流量氧疗仪45台。“我们提前备好的ECMO等耗材20余套,在这个非常时期马上就派上用场了,我们必须提前部署,尽可能走在需求的前面,全力保障临床科室的需要,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五、坚持信息公开,强化心理疏导,确保营造良好的救治环境

根据疫情防控新形势,探索新办法迎接就诊高峰。利用

1
查看完整版本: 浙大四院应对疫情转段渡峰,守住人民健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