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科疾病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水壅津亏证与五苓散2
TUhjnbcbe - 2021/11/18 14:10:00
白癜风能吃水果吗 http://m.39.net/pf/a_7602853.html

四、五苓散证条文解读

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原文,就是从源头上去看一看《伤寒论》《金匮要略》里面五苓散证的条文是怎么样的,然后再做一些归纳,之后再介绍我的经验。

(一)

宋本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方三十四。即猪苓散是。

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入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五苓散方后说要“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那就是说,太阳病应该是要发汗的。但是出汗太多了,津液受损了,所以“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这种情况下,要一点一点地喝水,胃气和则愈,否则胃气就会出现问题,对身体恢复是不利的。虽然是发汗了,但发汗不得法,表证未解,仍然存在,就会脉浮,还有发热。另外一方面,因为发汗太多,人的津液受到了损伤,所以小便就不利,津液受损了会出现消渴等情况。同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把人体的津液代谢也影响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大家可以这样去理解,感冒会对人体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我们每次感冒的症状都不一定一样,有的时候是影响了鼻子,有的时候是影响了喉咙,有的时候则是胃肠型的感冒,因为这些是比较多见的,所以我们都习以为常,觉得天经地义。其实,也有的人感冒会影响到津液代谢,虽然比较少见,但是临床中确实有,我后面会举一个例子。也曾有一个患者跟我说,他感冒的时候小便会不舒服,这就是外邪影响了人的津液代谢。实际上,五苓散证的病机可能有这样几种情况:第一个是表证未解,第二个是津液受到损伤,第三个是因为表邪的关系影响到人体的津液代谢。一个五苓散证有可能三种病机同时并存。

(二)

宋本第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三十五。用前第三十四方。

从五苓散的症状学来说,宋本72条只是提供了一个“脉浮数”。前面一条是脉浮,这一条是脉浮数,提供了一个新的脉象,除此之外,它没有提供给我们更多的信息。

(三)

宋本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方三十六。

茯苓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宋本的第73条是五苓散和茯苓甘草汤的鉴别,它是《伤寒论》当中的一个疑难条文。条文很简单,我们只能以方测证,从五苓散和茯苓甘草汤的组成来进行推断。因为从症状来说,两者只有渴和不渴的差别,历以现代的注家都是以方测证。他们一般是这么认为的,不管是五苓散证还是茯苓甘草汤证,都是人体的津液代谢失常,只不过是五苓散证更厉害,津不上承,所以导致渴;比较轻的是还没有引起津不上承,所以不渴。这是五苓散证和茯苓甘草汤证的差别。大家想一想这样的讲法对不对?我认为应该是不对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意味着两者没有本质的差别,而只是量的差别。如果仅仅是量的差别,那么就很简单,一个重一个轻,把轻一点的方子剂量加重,或者把重的方子剂量减少就可以了,因为它们没有本质的区别,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大家想一想,五苓散实际上是一个散剂,服方寸匕,只有一点点药;而茯苓甘草汤虽然仅4味药,但因为是煎剂,所以其实量大。那怎么可能反而五苓散证的病重,茯苓甘草汤证的病轻呢?这就是一个问题。所以我认为,这样的解释是不正确的。

从临床实际的角度来看,就是我前面说的,实际上五苓散证往往都是口不干的。从我接触到的患者来看,绝大多数都是口不干的。大家都学过中医诊断学,其中就讲了要问口干不干。口干的病机可能是阴虚,可能是有内热,也可能是津不上承。那么我想问大家,当你问一个患者嘴巴干不干,如果患者说我嘴巴不干,接下来你逐会不会继续问下去?如果觉得还需要继续问下去的,请举起手来看一看。

(有学生举手)

老师:你说说看。

学生A:继续问喝水多不多。

老师:他说口不干,然后你问他一天喝多少水,是吗?

学生A:是。

老师:那么他说,我一天要喝8杯水,你认为怎么样?

学生A:这样就是喝水比较多的。

老师:一天喝8杯水不是正常的吗?

学生A:不正常,不需要喝这么多水。

老师:那他说,我一天喝5杯水,你觉得正常吗?你还会继续问下去吗?

学生A:会问,喝热的吗?

老师:喝热的凉的那是另外一回事了,我们就从喝水量的角度来问。

学生A:每杯水的大概容量,杯子的大小,以及喝水的感觉。(停顿了)

老师:请坐,谢谢!这位同学说得很好,很细致,考虑问题比较深入全面,但还不够。我没有去翻中医诊断学的书去核实,但印象中说到口不干,好像就认为是正常的。但实际上并不一定正常。大家想一想,假定有一个患者,他认为自己是正常的,嘴巴干了就喝水,嘴巴不干就不喝水。你问他嘴巴干不干,因为他认为他是正常的,所以肯定跟你说他嘴巴不干。另外有一个患者,他嘴巴不干,一整天都不喝水,你问他嘴巴干不干,他也回答说不干。可见你得到的信息是一模一样的,都是嘴巴不干,但实际情况显然是完全不一样的。你要想到,作为一名医生,你掌握的知识,和一个患者所掌握的知识是不一样的。你想要获得什么样的信息,和患者怎么样来回答,这之间是不匹配的。他只看到他自己,不知道别人的情况,因为自己天天如此,习以为常,所以觉得自己是正常的。大概在10年前,我偶然在问诊过程中了解到,有的患者说他嘴巴不干,一整天都不喝水。这就引起了我的重视,我就知道了,原来还有这样的人。这是书本上没有的,这是患者给你的一个学习的机会。从此以后,临床遇到这种情况我就会再进一步问下去。

进一步问下去你就要设计问题,因为你得到的还有可能是假象。就像刚才这位同学说到的,你一天喝多少水啊,他说我一天喝8杯水,另外一个人也说我一天喝8杯水。我们姑且把一天喝8杯水算是正常的,那他们的症状一样不一样?还是有可能不一样的。因为有的人是“我女儿要我一天喝8杯水”,于是他就天天喝8杯水;另外一个人可能是自然而然的,嘴巴干了就喝,不干就不喝,结果一天也喝8杯水。他们一样不一样呢?显然是不一样的。一个人可能嘴巴并不干,但是大家都说每天要喝8杯水,他听从了,也这样做了,并且养成了习惯。你就需要把这种情况排除掉。

因此,你还要进一步去细问,你喝8杯水到底是因为嘴巴干才喝的,还是听人家说了才喝的。当然,喝水的杯子有多大,前面这位同学已经提到,这也是要问清楚的,我就不多讲了。

假定患者能很清楚地回答你,这是最好了。但是我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就是有的患者比较糊涂,文化层次不高,他搞不清楚你在讲什么,回答得也有点稀里糊涂的。这样你就必须要进一步设计问题向他问清楚。你可以设计一些场景,比方说这样问:你今天来我这里看病,假定你在家里喝过水,到这里也已经几个小时了,身边没有水喝,你现在嘴巴干不干?我是举一个例子啊。通过这些场景再去问,逐步逐步把真相搞清楚。

我们做医生的就像做侦探一样,问诊则是体现—个医生的诊疗思路。我们平时看医案和跟老师抄方是不一样的:医案是平面的,是经过整理的,比如说嘴巴干不干,医案只要把结果写出来就好了,不会把怎么问的过程写出来,而跟老师抄方就能看到这些问诊的细节,就能了解到一个医生的思路,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

(四)

宋本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三十七。用前第三十四方。

这条在康平本当中,“有表里证”这4个字是注,“名曰水逆”这4个字也是注,而在宋本里面都变成了原文,还好这两个注不影响阅读。这里五苓散的症状学当中增加了一个“水入则吐”,或者说“呕吐”。

(五)

宋本第条: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用前第六方。白散亦可服。七。一云与三物小白散。

这一条也是疑难条文,里面有好几个疑难点,包括三物小陷胸汤、白散和三物小白散。还有文蛤散,到底什么是文蛤散?我们不去管它,因为和五苓散不搭边,我们就讲前面一段。“病在阳”,患者还是有表证,应该用汗法来治疗,但是“反以冷水潠之”,热被冷的水压制住了,“不得去”,更加烦躁,身上起鸡皮疙瘩。这里面就遇到一个疑难问题了,即“意欲饮水,反不渴者”,这8个字不知道大家看得懂看不懂,反正我是看不懂的,什么叫“意欲饮水,反不渴”?难道也是别人跟他说要喝8杯水?我写了一本新书,叫《伤寒论求真》,书里就实事求是地说这句话我没看懂。事实上它也有可能是错的。后面原文说:“若不差者,与五苓散。”这个症状到底是什么意思?不知道。搞不明白,其实就没有给我们提供新的症状信息。

(六)

宋本第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十九。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用前第七证方。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这个心下痞是因为下法导致的,应该用泻心汤。表面上看好像用泻心汤,但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实际七是说痞证同时有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这样一个方证是五苓散证,这就为我们增添了一个新的症状,就是“痞”。

(七)

宋本第条: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方三十。

这条在康平本当中是一条准原文。“寸缓关浮尺弱”,实际上“寸”“关”“尺”3个字在康平本中都是注,后面的“此转属阳明也”在康平本中也是注。把这些剔除掉,那就是这个人患太阳病,脉是缓浮弱的;“发热汗出,复恶寒,小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说明这个人实际上是太阳中风,桂枝汤证,所以脉象是缓浮弱,有发热、汗出、恶寒,但是医生误下了,导致了心下痞。后面一段是说,如果没有用误下的方法,这个人后来舍演变成“不恶寒而渴”。接下来就是“小便数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者,宜五苓散”,这个渴实际上不是阳明病。有了“此转属阳明也”这几个字,那就是另外的理解了,那就是阳明病了。根据康平本把这几个字剔除掉,连起来就是“不恶寒而渴”“小便数”“大便鞕”,这个是五苓散证。这个人是不是就是那个公交车司机啊?小便数也属于小便不利。大便硬,不更衣十日,这也是五苓散证的一个症状。照一般的理解,大便硬应该是津液不足,肠道津液减少了,但实际上他是五苓散证。所以我们联系到前面这个公交车司机,他便秘那么厉害,但9g大*没有效果,我忘记了前面的医生有没有给他开润肠的药。我给他开的药里面,如果说有通便作用的,最多也就是生白术,后来则有个当归。但是你想一想,当归和白术,通便效果肯定是不如大*的。9g大*吃下去还是没变化,而我的这些药吃下去就有变化了,说明其本质不是因为用了润肠药,而是因为他表现出既有津液代谢失常的症状,同时又表现出来好像某些地方津液少,也就是说这种津液代谢失常实际上是一种津液分布不均匀的情况。现在回到我今天讲座的题目,叫“水壅津亏”,也就是说,一些地方好像水饮多了,而另外一些地方好像津液少了,分布不均匀,实际上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津液代谢失常。

(八)

宋本第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二。

“霍乱”这两个字在康平本当中是“吐利”,也就是:“吐利,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所以,“吐利”也是五苓散的一个症状。在这里你们看一个是“热多欲饮水者”,一个是“寒多不用水者”。一般理解,五苓散应该也是一个温性的方子,但这里却是“热多欲饮水者”,所以有的时候并不是我们过去这样所理解的。我们在临床上就会发现,有的患者不是这样的,他虽然也是觉得热,但照样可以用五苓散。有的时候,对方子的运用也好,对患者病机的理解也好,不能简单地从他怕冷怕热去理解,你从这条条文也可以看出来。今后你在临床中可以去试验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

(九)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金匮要略》在这里又补充了两个症状,一个是“悸”,一个是“吐涎沫而癫眩”,这都是五苓散证的症状。

(本文摘自《半日临证半日读书2》)邢斌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版第38-73页)

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水壅津亏证与五苓散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