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午上完课,同学喊儿子去听久石让音乐会,儿子竟然犹豫了,问我作业怎么办,还有很多没写呢!我安慰道放松一下,看完晚上再写。音乐会结束到家5点多了,儿子虽然感觉有点累,但想到作业没完成,还是进房间做了起来。其实,孩子很多时候还是拎的清的,知道完成作业是必须的,虽然常常会有些磨蹭。以前我总认为对于儿子,玩都是第一位的,今天发现孩子也是有责任感的,虽然学习的内动力还是不足,但其码知道作业是必须完成的。2、真正优秀的人责怪自己。在任何行为里反思自己做错了什么、有哪些做的不足,有错改之,有不足完善。别人是不是做错了?这不是真正优秀的人在意的,别人做对了要见贤思齐,别人做错了要引以为戒,别人和自己不同频也不选择改造,而是包涵或离开。有一个难题,人往往对伴侣的要求格外高,对旁人可能毫无要求,这是因为和最亲密的一起容易唤起婴儿时和妈妈的感受,退行到依赖妈妈控制妈妈的状态。要对成年后这样的苛责有所觉察,自己不是小婴儿,伴侣也不是妈妈。成熟和谐的伴侣是双方都想着把自己最好的一切给予对方,不断自我完善,也帮助对方心智成熟。爱慎重选择的伴侣,然后投入地利益彼此。3、避坑是科学,拔苗是玄学,避坑重于拔苗。心智是复杂适应系统,教育需要未谋胜、先虑败,就像数学里的反证法,思路一变天地宽。避坑,就是先保证孩子身心健康。智力、语言、情绪、社交、运动、思维需要全面发展,不单推一维,否则得不偿失。4、再次感叹,很多年轻人缺乏的,不是什么马术法语高尔夫,而恰恰就是对基层生活的理解。主意是理解,不是了解。理解指的是掌握了基层做事的出发点和逻辑,并且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为什么要理解基层?因为基层的很多做法,就好比课本的例题,是各种条件都简化后的做法。如果你连例题都不会做,参考答案都理解不了,直接做奥数题不翻车那可能吗?5、长期来说,一周看一次行业消息,投资回报会比一天一次好。一个月看一次,又比一周看一次更好。很多消息纯属零成本炮制的spam,就像一些垃圾公链上机器人生成的大量无效交易一样。但很多人因为朋友圈的压力造成的习惯,每个小时都想搜寻新的有价值信息,否则坐立不安,就在客观上自然成了这种垃圾信息的受害者。因为回报不好,就越饥渴的寻求新的信息,就更可能被垃圾信息困扰,就回报更不好,而且人搞得很累。6、看过一些修行人的分享:大概是讲“我执”。执著于哪个相,与那个相的结果,通常也是求而不得。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通常是用心不用力的。"我执"的反面,可以看成是顺应时代潮流,克服心魔,不断跟上新的指数增长的paradigmshift,然后发现一点也不累。7、人际交往的和谐,本质要基于等价交换。很多烦恼,来自于交往双方,对于价值的不同评估,都觉得自己付出很多,而没有得到对等回报。比如说情绪价值,和金钱价值混为一谈,因为和某某人在一起常常近距离的玩乐厮混,就觉得可以免费索取对方的专业服务或者别的资源,如果得不到就恼羞成怒。避免这种烦恼的唯一方法,就是和外界交往时,避免单方面输出价值太多,不管是金钱还是情绪,不管是自己还是别人。否则总有一方会觉得自己亏了,而心生怨念。耐不住寂寞去和价值观不匹配的人厮混,就会在情绪价值上欠账,而最终产生更多烦恼。就像在牛市时手痒跟风垃圾股,最终必被反噬而造成更大损失。很多人会看重自己的付出,看轻别人的付出。这导致了哪怕双方是等价交换,双方也会觉得自己吃亏了。所以大部分人际关系,最终因为各种差异的扩大,而渐行渐远。应视其为常态,不必浪费能量维护根本无法维护的关系。8、我发现大多数人最大的问题,不是什么缺少视野格局,而是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该相信什么,总是人云亦云。同时一边厌倦重复、基础的工作,那些最基础的能力又都不过关。???9、让读书产生好处的最简单办法是,一旦有灵感和想法之后,马上写出来,公开发布在社交媒体上,即使不成熟也没关系。写的过程也是自己深度思考的一个步骤,外人的有价值评论可帮你不断推敲,或给你带来新的线索,积累多了自然会出深刻的洞见。一个人孤立封闭的傻读写笔记,很难迅速提高思考深度。10、《百年孤独》书中说:世界上凡是人群聚集的地方谈论的话题无外乎三个:拐弯抹角的炫耀自己、添油加醋的贬低别人、相互窥探的搬弄是非。???11、*永玉先生说:“过日子就是平平常常,有时候有意思,有时候很没意思。不要成天到晚地找意义。”就像鲜花是慢慢绽放开的,海也不是一天能够形成,所以面对生活,我们都应该有慢慢变好的勇气。?12、和外人面对面交谈,可以看成是搜集信息的一个手段,但无法产生高质量的思考,面对面交谈时的各种情绪和气氛的因素可能干扰自己的认知,对决策质量产生负面效果。13、“信息茧房”是哈佛大学教授凯斯提出的一个著名概念:“如果你只